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彭伟 《体育科技》2013,(6):95-98,106
课余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锻炼场所、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强身健体、调节情绪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与学习任务繁重、缺乏兴趣、缺乏喜爱运动项目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余暇时间安排方式、锻炼项目、锻炼场所、锻炼频度,锻炼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玩网格游戏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游戏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建议,为我校今后进行学生管理及发展学生体育的决策提供参考。调查表明: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率高,玩的时间比较长,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小,锻炼项目集中,锻炼次数少。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参与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低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广西高校研究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动机明确;研究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锻炼时间的选择较集中,锻炼项目的选择以小球类为主。场地器材不足,个人惰性强是影响研究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对不同民族大学新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汉男大学新生在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平均每天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民、汉女大学新生在所有指标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和对于项目的热爱是大学新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呈多元分布,但又相对集中,也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新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总时间和次数上要多于女新生;制约大学新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或不开放、缺少锻炼的同伴、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和没有喜欢的项目或不会.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方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可供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的课余锻炼方式较多,但学生缺乏主动锻炼的自觉性,锻炼不注重科学方法,所选择的体育项目与自己真正喜欢的体育项目存在差异,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还比较淡薄,存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及师资力量不够等问题。针对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并从学校性质和学生性别等不同角度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参与形式和运动项目丰富多样,对课余体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同时,本文对阻碍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展开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遂川县白云小学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锻炼方式单一、时间和频率较少,提出要对他们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器材投放和扩大体育支教力度与范围;对白云小学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设计、发放、回收以满足论文研究的需要;结合遂川县白云小学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日后更好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况和特质焦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60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特质焦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相比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男女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每周锻炼的时间多;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时间也有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学生明显多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结果还表明,男女生之间以及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之间的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不同其特质焦虑无显著性差异。所调查的大学生的特质焦虑与留英学生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国内学生明显高于留英学生。  相似文献   

9.
对沈阳市10所中学的500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动机、形式、项目、场所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健康娱乐、磨练意志、劳逸结合、爱好体育、结交朋友,健康娱乐是沈阳市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沈阳市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学校操场和社区空地;球类和跑步是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以和朋友一起锻炼为主。没时间、无兴趣、无器材、无场地是影响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也对初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2名体育社团大学生和1860名非体育社团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行为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社团的参与率比较低;(2)与体育社团大学生相比,非体育社团大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3)体育社团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多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体育社团大学生的锻炼氛围显著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4)体育社团大学生健康状况显著性好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5)高校应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宣传,通过宣传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社团,争取更多的企事业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提供社会支持与帮助,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动机、锻炼频度和次数、锻炼的项目、形式和场所、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等不同角度对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与课余体育锻炼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肥胖率为2.06%,男大学生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肥胖女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肥胖男大学生,51.18%的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锻炼频度和锻炼强度是影响具有亚健康症状的肥胖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每周锻炼3次及其以上、每次锻炼60min以上、锻炼强度在最大心率的70%以上的肥胖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组织体育竞赛的现状、途径、程度和自我认定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以期为山西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地区群众体育需求程度和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十几个省市的34个社会阶层人口进行的群众体育需求程度和现状的调查,获得了三大地区人口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体育需求程度和健康态度、参加锻炼项目、体育组织化水平和体育指导程度、体育目的、体育活动场所、体育支出和接受体育宣传程度7个方面的有关数据,并进一步作了比较研究,分析、归纳出三个地区群众体育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趋势,为确定我国今后群众体育发展的特点和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调研了解目前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采用调查法对常州市初级中学就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宣传工作,有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大课间活动主要采取做操和跑步,形式单一,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影响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场地和体育设施,学生的学习负担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锻炼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体育运行简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从概念基础、运作目标、选项原则、活动内容分类、组织工作要点、体育设施配置、三大运动素质、体育人口测试、澳门社区体育典例等9个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区体育的运行过程,并始终强调对体育本色的坚持。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阵地,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较多弊端,无法满足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出发,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能力与良好的意志品质,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是由组织领导机制、法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监测评价主体体系、课外体育供给系统组成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机制。本文对中北大学2007、2008级学生各6个班级的体质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综合评价变化结果表明,在课外体育俱乐部锻炼实施以后,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并对当今大学生体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健走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雌激素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健走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和血脂代谢的影响,将40名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指导运动组23名妇女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走运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两组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结果表明运动组的妇女于运动后E2、P明显升高,TG、TC、LDL-C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提高,与运动前以及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E2与TG、TC、LDL-C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