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问程度的研究是疑问句研究的重要方面,疑问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说话人对客观事物或者主观心态的怀疑程度,而这种怀疑程度和语用功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文主要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疑问句的疑问程度和其语用功能的关系问题,我们发现疑问句的疑问程度不断减弱的过程也就是其语用功能不断偏离的过程,二者是逆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一A就B"格式是一个具有多种语用意义的格式,对它的研究多是从关联词、虚词用法和复句的角度进行的,缺少对语用意义的揭示,不便于留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该格式包含丰富的语用意义,而产生语用意义的主要条件是"一"、"就"的语法意义和说话人的主观尺度.这种格式的表义范畴,能表达短时义、长时义、量多义、规律义、非凡义、容易义和因果义等七种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已有关于反问句研究成果分歧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反问句是否表示疑问的标准,并提出了"不是……吗"反问句表示疑问的条件:句子中的命题一般是预期信息,说话时出现了新信息,而且新信息是反预期信息,说话人希望了解为什么或怎么会出现这个反预期信息.针对实际情况与预期的多种关系,问句有多种应答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是不是"虚化为话语标记过程的探讨,认为北京口语中"是不是"表疑问的语用功能显现出一个由强到弱到无的连续链,它发端于有疑而问,经过疑问功能的减弱、消失,成为"非问"的话语标记成分。功能上的迁移变化是由于"是不是"在疑问结构体中语法位置的变化和凝固引起的。虚化为话语标记后,"是不是"除了含有与对方商议或进行求证的功能外,还说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努力在自己与听话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交际背景,来实现交际中应遵循的礼貌原则。同时,话语标记"是不是"具有肯定、确认之前的旧信息和提示、凸显之后的新信息等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5.
双音节词"孰与"是由"……与……孰……"结构派生而来.当"孰"由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的类推作用位移到"与"的前面时,表示比较维度的X就随之产生了位移,并在语境或语言习惯的影响下最终消失."与"并列连词的性质逐渐消失而演化成一个介词成分,"孰"的指代性逐渐减弱,在句中和"与"的关系一步步密切,最终两者结合成只表示比较的双音节词"孰与".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的移情焦点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副词"难道"是由原本分立的两个语言单位"难"与"道",因句法位置的相邻而线性地组合到一起,在双音化大趋势以及人们心理"组块"的作用下,通过取消二者之间的语法边界而逐渐融合并凝固成双音节复合词的.其词义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过程,由最初的"难以言说"演变为"说不定"的意义之后,"难道"便可引入一个具体而有疑问的命题,以此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判断或推测.后来在表判断或推测的基础上,词义又得以进一步虚化.当"难道"引入的是说话人无疑而问的真值判断时,"难道"就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演变成一个表反诘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7.
含有疑问形式的"吧"字句有表达祈使和表达猜测两种类型,单纯的疑问形式与"吧"构成"Q+吧"句式是省略了述语动词的疑问祈使句,"吧"负载着祈使语气,Q负载着询问功能.说话人意图使用"Q+吧"结束对方当前偏离自己意愿的行为或意图,急切地希望对方回答问题Q.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了山东微山方言语气词"来"的主要用法,将"来"概括为"来 1""来2""来3"."来 1"表示时态,既表示持续的时态(相当于"呢1"),又表示最近已发生的事(相当于"来着");"来2"表示疑问,其中包括对持续状态的事的疑问(相当于"呢2")和对最近的过去发生过的事的疑问(相当于"来着",部分还可以用动词后缀"了"与语气词"了"的融合体表示);"来3"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词汇语用学的语用充实理论,以"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为例阐释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根据语用充实理论,说话人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相互结合陈述的是句子的语用充实命题,至于其他的命题,只有当它们和语用充实命题相关并且是语用充实命题的必然结果时,说话人才对它们进行了陈述.  相似文献   

10.
正当遇到困难时,学生或许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为什么我这么没用?我有什么优点和价值?为什么我没有他那么优秀?我应该怎么活出自己的价值呢?我想每个人都曾有这些疑问,而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初中生在面对这些疑问时,就容易出现人生价值观的偏差,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我设计了"孩子,不要小看自己"的主题班会。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本加大了对说话写话能力的训练,但由于有些训练项目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没有实践经验,所以真正说起来没有什么真实的感受,更谈不上什么新意了.怎么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善昵?一堂关于"修正液"的说话课使我受到了启迪.  相似文献   

12.
语用推理是对语用意义或称含意的推导过程。语用推理的执行者"人"是在特定文化社团中社会化的产物,其过往经验影响着他的决策与判断。语用推理过程加工的材料由说话人话语和语境知识构成,说话人话语是说话人根据社会规约及自己对听话人的了解所做的语言选择,语境知识是说话人默认听话人与其共享的社会文化信息及会话的前序话轮信息。语用推理的结论即语用意义,是说话人经验知识的再现。从语用推理的主体-客体-结论这一语用推理的全景图来看,经验是贯穿三者的主题,印证了语用推理的经验本质。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介绍语用身份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并探讨第二人称代词"你"如何因语言的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而动态构建语用身份。提出"你"除了指称具体交际语境的听话人还可以用于构建说话人身份、第三方身份、共指身份、泛指身份及虚化身份,以及考量"你"的这些变异形式如何顺应交际需要以传达说话人特定的语用意图,从而得以构建其语用身份。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不怎么"的语义表现和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怎么VP"和"不怎么AP"的层次切分是一致的,都是"不怎么/VP"不怎么/AP"."不怎么"可以分为行为义和性状义两种.行为义"不怎么"语义相对复杂,性状义"不怎么"语义较简单.在语用上,"不怎么"用于说话人传达意外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着语用失误.这些失误或是由于缺乏目的语语言知识,或是由于对目的语的文化差异缺乏认识所造成的.通过对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大二学生50人和荆门市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50人的一次语用能力调查,发现学生在回答问卷时存在不少语用失误,其中语言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惯用语的错误转移和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力”上,社交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说话分寸把握不当和与说话人所处的语境不相符上,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多举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形式与其表达的交际功能之间的多样性关系,并加强引导学生恰当使用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其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没A没B"结构语义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没A没B"结构的语用修辞价值。"没A没B"结构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在语用修辞价值上,"没A没B"结构具有概括性、开放性和能产性等特点,具有比喻、夸张义,带有说话人或褒或贬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不是(甲)吗反问句的语义背景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认为语义统领功能,说话人的预设为如果甲那么乙,正因为说话人发现甲丙之间的不对应,不符合自己的预设,感到困惑不解才会提出疑问,才可能不相信而产生反驳,才会提醒别人这种不对应。并与怎么会(丙)呢?句式进行语义对比,找出二者共现的基础和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六个"为什么一,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新事物.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有力地回答了:在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发展,证明建设"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行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已经对六个"为什么"做出了完整而正确的回答.现在重提六个"为什么",是因为:国内外对社会主义的疑问仍然存在,国际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仍未停息,国内"资本主义化"论调甚嚣尘上,国内"纯而又纯"理论仍有市场.要做到科学回答,必须做到:要从理论高度解释清楚六个"为什么",要从历史角度重新申明六个"为什么",要从特殊背景明确回答六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9.
浅谈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么”与“吗”一样是个疑问语气词,通过与“吗”的比较说明了“么”的语法、语用意义。表示弱发问语气是“么”的语法意义,对疑问点答案的有所掌握或高确信度是发问人用“么”问句的语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桐乡老城区方言中疑问语气词颇为丰富,适用于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等疑问句中,且有疑问语气词合音(甚至疑问语气词与句末表征时态的助词合音)现象。疑问语气词本身还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本文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11个疑问语气词,并进行了描写、解释,旨在构建起桐乡老城区疑问语气词系统,并在与普通话进行对比中探索对应规律,为吴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