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缺失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竞技体育比赛中"黑色"的问题屡屡出现,体育人文精神岌岌可危,使竞技体育已经走向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大大地失去了它在人们心目中应有的魅力。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软实力为切入点,对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意义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症结问题,即竞技体育中"育人"的职能缺失;竞技体育中"体育精神"的缺失;竞技体育比赛中诚信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路径:明确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转变竞技观念;解构物化竞技,强调知识竞技的"人物双修"思想;弘扬体育精神、加强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以期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新观念,正确认识"体教结合";突破体制障碍,实现有机结合;拓宽经费筹集渠道;科学训练,"学训"并重;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大、中、小学"一条龙"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训练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分析了制约我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利因素,根据职教现状,探寻我省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破口,旨在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职教人为事业奋斗提供实践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字奥运”理念的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体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基于"数字奥运"理念之上,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最后着重提出了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建设遇到的机遇,包括体育信息网络的发展;体育信息导航系统的发展;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体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整体完善与优势凸显: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体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在认识体育强国的判断标准基础上,探讨体育强国的建设道路。研究认为:1.体育强国符合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的发展;2.体育强国是有着多元判断标准的不断发展的概念;3.中国建设体育强国要把握"质"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应该建设整体意义上的体育强国,科学客观把握中国体育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优化结构,相互促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中国建设体育强国要体现"质"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应该顺应中国国情,走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开展龙狮运动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校开展龙狮运动具有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等优势;动作难度大,学生参与度小,服装道具要求高等劣势;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国家发展体育产业和高校体育等机遇;但仍存在教师短缺,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和缺乏比赛等尴尬。建议: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减小动作难度、创新教学手段;加大宣传,提供锻炼机会;采用"多方联合"的培养模式,解决学生"出口"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引领型"专业建设目标,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三大特色:学校与企业"双向运行,双主体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带头人"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时期全运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为:第一,体育强国理念下的全运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保证;第二,全运会的项目设置、组织管理、场馆布局等方面应体现"全国"和"全民"参与的特征;第三,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应良性互动,共同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竞技保证;第四,全运会应为全民健身和提高人民体育锻炼意识服务,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体育人口保障;第五,全运会应加强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设好、发展好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前云村作为一个典型的苏北农村,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经济社会条件,秉承"办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农民说了算"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在形式上,传统与现代并存;在内容上,传承与创新兼具的以"农民"为本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0.
毕孝立的长篇小说《海选》,关注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沉思录;它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三融合"的高标准;它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理解国民性"一维,使"作为农民的写作"成为可能;它来自大地民间与乡土社会,是一部传统的、民族的小说;它突破了赵树理、周立波等前辈小说家创作中的"光明"模式与"乐感"精神,充满忧思悲凉之雾,从而预言了中国农村民主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展新农村体育的研究视野,运用文献法、逻辑法等,就村落体育的文化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文化诠释。研究认为:村落体育作为村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彰显出强烈的地域与民族差异性、持续的传承性与双重的效应性等特征;村落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基础文化力;发展村落体育的文化力是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题中之义;建议通过建立村落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将村落体育纳入到村落学校教育体系、建立村落体育文化的创新机制、建立"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来发挥村落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12.
在解读"海西"经济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农村体育"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海西"农村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农村体育建设对于建设和谐新"海西"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繁荣"海西"农村体育事业提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市场营销学中企业"本土化"和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本土化"两个相同内涵、不同指向的概念及其要素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异同的阐述,并选取八所地方高职学院休闲体育专业"本土化"建设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提炼出这些案例共通的、具有参考价值的休闲体育专业"本土化"建设成功经验,即本土化定位和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个案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金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个案,从运动项目设置、读训模式、管理体制、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员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途径,探讨基层体校"体教结合"的特点,发现"体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其本身,还与学校体育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审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民健身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最后从文化的不同层次结构角度探寻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发放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应急"知识、技能的学习必要性表示肯定,但对其认识上还有所欠缺;普通大学生"应急"知识缺乏,大多数没有参加过技能实践操作,这一现象反映出大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时"应急"能力的不足。在调查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设计解决路径,为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建设和完善全民"应急"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被国家正式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于文化生态建设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剖析"两型社会"建设与文化生态之间的逻辑关系,透视"两型社会"建设对武汉现代新型城市圈文化生态的新要求,从武汉市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困境着手,重点结...  相似文献   

18.
班集体就是一个"家",所谓"家和万事兴",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投入和配合,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的班集体建设主要需要"三大投入"。本文着重从"道理"投入,"情感"投入和"平等"投入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实例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体育学专业田径课程教材建设与发展研究得出:(1)建国60年来,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以及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委员会《田径》教材编审组,对《田径》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随着市场经济和体育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田径》教材建设由"统编"走向各院校"自编",是未来教材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3)未来体育学类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其发展趋势应是自编与选优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更符合高等体育教育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的需要,这才是教材建设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形成,经历了由"二位一体"总布局向"三位一体"总布局再向"四位一体"总布局的转变,最后形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总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创新,使我们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