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同学们,你们读的时候要注意一边听一边想。文中有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你们找到了吗?生: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古怪既是中心句也是总起句。第二句是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师:你读懂了课文主要写猫的性格是,一起说——生:古怪。  相似文献   

2.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课文重点介绍的是猫.课文写了几只猫呢? 生:两只猫,一只大花猫,一只小猫. 生:不是,课文就写了一只猫,课文第4段第一句"它小时候可逗人爱哩!"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1、2、3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段是写它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师: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那么,你发现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吗?(生再读课文交流)生1:课文写了松坊溪的雪景。生2:课文写了松坊溪雪后的景色。我是从“雪止了”看出的。师:你讲得更明确,而且有理有据,不错。生3:我发现课文还写了雪中的景色。我是从“下雪了”看出的。师:你能举一反三,有新发现。所以我们说雪景包括——生:(齐)雪中景色和雪后景色。师:还写了别的时候的景色吗?生4:课文还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师:(不作评价,追问)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写深秋景色的?生4:第6~8自然段。师:为什么你说是深秋的景色呢?生4:因…  相似文献   

4.
师:题目告诉了我们课文重点介绍的是猫.课文写了几只猫呢?   生:两只猫,一只大花猫,一只小猫.   生:不是,课文就写了一只猫,课文第4段第一句“它小时候可逗人爱哩!“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1、2、3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段是写它小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语文大师老舍写的《猫》一文,文笔清新,感情充沛。作者通过对猫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我们在教学这篇散文时,应从阅读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结构美写文章如同做针线,应该瞻前顾后,一针一线,有条不紊。《猫》一文就是这样具有针线细密之美。课文分两段写了大猫和满月的小猫。第一段先总写大猫的性格“古怪”,接着分三层写了“古怪”的  相似文献   

6.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状物性散文。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 首先,文章构思巧妙、清晰。全文分两大部分:先写大猫,后写小猫,中间用一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自然过渡,承上启下,揭示了两者间纵深递进的内在联系。从文章局部看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描述,脉络分明,层次井然。如第一部分写大猫,作者开门见山,直接点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紧接着抓住“古怪”这条主线,从三方面依次展开分述。  相似文献   

7.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听泉”的呢?生:第二、四自然段。师: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听者的地点和方法有哪些不一样。生:第二自然段是写白天的听泉。师:第四自然段是写入夜的听泉。师:快速浏览第一、三、五自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说一说。生: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师:文中有一个字高度凝练地把大家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是哪个字?生:神。师:是的,好一个"神"字!(板书:神)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剪纸技艺之"神"师: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剪纸技艺真"神"呢?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特别的词语?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呢?请默读课文1耀6自然段,画一画,圈一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发现。(生自学)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10.
正【片段一】师:词语学得不错,课文读得怎样?下面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打开课文,这课有7个自然段,标上了吗?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师:读得非常正确,你让我知道了杭州很美。谁再来读读这段?(生读)师:你让我感受这是个美丽的早晨。听老师来读读。(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那么这预示着故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生:美好。师:让人满意的结局。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作者写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写景是为了后边的故事发展做铺垫的。谁来读第2自然段?(生读)  相似文献   

11.
师:读读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花朵的开放的。(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有了自己的感受吗?我们按照花朵开放的时间顺序来交流一下。师:谁来读牵牛花?生:“凌晨四点……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师:你发现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小喇叭的。  相似文献   

12.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母"字,写横的时候,要写得长一些。长笔画写开了,整个字就舒展了。师:读课题。生:(齐)慈母情深。师:读得很有感觉。课文读熟了吧?谁愿意把课文读给我们听一听?(生读课文,语速很慢。)师:停一下,语速要加快一点,读书不能这样拖音。  相似文献   

13.
以"写"促"读",激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学会看病。师:如果让同学们自己写这篇命题作文,可以写什么?生:我会写怎样去看病。生:我会写看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生:还可以写看病过程中碰到了哪些人。师:这是你们笔下的"学会看病"。作者笔下的"学会看病"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快速默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说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文章写了儿子出去看病后,母亲心里很着急。师: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一、融入诗句,领会象征 1.初识"妩媚",理解表层义. 师: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看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生:第1~3自然段讲的是作者赏丁香花,第4~6自然段讲的是丁香结. 师:在"丁香花"之前,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字特别美妙,说出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生:赏. 师:是的,欣赏.欣赏什么样的丁香花? ...  相似文献   

15.
师:《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 :主要写养花的乐趣。师 :你说得很对。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主要写养花的乐趣的 ?能从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 :从第1自然段“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可以看出。生 :从文章最后一节也可以看出。师 :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最后又告诉我们 ,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同学们 ,请你们再读课文 ,看看作者究竟从养花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 ?生 :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 ;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 ;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 ;与别人分享劳动成…  相似文献   

16.
一 寻找言语感觉 1.关注四次感叹. 师:作者刘成章先生在文中发出的四次感叹是——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这四句话. (生读书圈画) 师:谁把这四次感叹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乍一听,这四句话有点重复哕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生:不是. 师:四句话,四个“好”字,现在哪位同学把写“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17.
<正>一、欣赏珍珠,激趣导入1.同学们,这是什么?2.ppt出示珍珠的图片。这是怎样的珍珠?3.这些又是什么呢?(PPT出示沙粒图片)这些沙粒看起来怎么样?4.这样一颗小小的沙粒,看起来那么平凡普通,但是最后却能变成珠光闪闪的珍珠,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圆圆的沙粒》。5.生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分清自然段1.师:"我们来读读课文好不好?"生:"好。"2.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第99页,请听清楚要求(PPT出示):A.读的时候请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B.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3.师:大家都挺认真,那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这里要  相似文献   

18.
正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课文朗读,谁先读给老师听?(一生读第1、2自然段。)师:很遗憾,有一个字漏掉了,你自己感觉到了吗?生:"有一年",少了一个"有"字。(该生把第2自然段又读了一遍。另一生读第3、4自然段。)师:他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读得很自然,像说话一样自然,这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一生读第4自然段。)师:儿化音没读好。(范读"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请该生跟着读)再接着往下读。(生读)  相似文献   

19.
〔案例〕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3~6自然段,说说作者在米库米天然动物园里,看到了哪些动物。(生细读课文3~6自然段)生: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犀牛、鬣狗、黄牛。师:看到这么多动物,作者详细介绍了哪几种?生:详细介绍了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师板  相似文献   

20.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生:喜欢。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生:(读文,同桌交流)师:谁愿意跟大家谈一谈?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写的这件事。(读第二自然段)我感觉到作者的家长能告诉孩子实情,而不是欺骗他,说明他的父母很尊重孩子。这里的“欺骗”我认为是“哄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