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调以民为本,重视百姓的福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中国国情,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形成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习近平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作贡献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
《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等道家类文献全面继承了老子的生命观念,对生命的本源与特质、生命形成的机制以及生命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生命本源观、以"德"为内涵的生命特质观、以"气"为基础的生命机制观以及以"身国同治"为特征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框架核心分析法是黄伯荣教授新近提出的一种析句法,它是经过深思熟虑1精心设计而形成的,体现了黄伯荣先生新的语法观、析句观。本文从汉语析句法的历史沿某角度进行评析,指出其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框架核心分析法有其不可忽略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君臣观是建立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以民本,以仁为核心。君必须以道行政,臣则应以道事君。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的为前提,臣对于君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孔子的君臣观表现了春秋末期人的意识的觉醒。以董仲舒为首的汉儒提出“三纲”说,对孔子的君臣观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所谓“纲常名教”。“三纲”说的君臣观与孔子的君臣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两千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这两种不同的君臣观混同起来,将“三纲”说的君臣观,当成孔子的君臣观,并奉为主泉。不但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受其束缚,而且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也未能摆脱这种束缚。这说明孔子的君臣观具有超前性,确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时代的变革、信息的冲击,感觉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育难以适应现代人们的需求,如过去的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这些表层的认识,实际上仍然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观的“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叶满教授突破了这一框架,从更高能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她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舵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口自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夸度和专业水平的发震、生命价值的体现。我们在这里将其推广到教育范畴.并在叙述中称之为生命观。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核心的部分。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力量,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在价值认知、认同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从忠与孝是封建道德总纲领这一大背景阐述刘基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刘基“以道事君”,知“道”而论孝的思想,恪守着“道”的原则。这种“道”将最易于泯灭个体性的忠孝观注入了理性的内涵,避免了偏执与迷狂;同时,“道”又使孝亲观念赋予了社会政治功能,为明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基的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堪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忠孝观念的积极意义,而消解了忠孝观念的负面影响,从而赋予了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伦理范畴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礼貌在交际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紧密相关。作为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领域中的重要议题,礼貌研究经历了研究范式的变化。针对第二波礼貌研究缺少能将各种颇具价值的观点融合于一体的理论框架,KádárHaugh(2013)提出了礼貌实践观。该理论以"社会实践""时间"与"社会空间"为核心概念,首次将礼貌界定为一种评价性社会实践,为多视角理解礼貌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代表礼貌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本文在诠释礼貌实践观的基础上,探讨该理论与其他经典礼貌理论之间的异同以及不足,并对未来礼貌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和谐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谐思想贯穿《道德经》始终,破解其中"为身"而"为天下"的致思理路,推阐其治化思想的微旨,寻绎其与立德树人的高度契合性,抉发其时代价值,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当代大学生和谐修身观,要统筹道德观、荣辱观、义利观、审美观和幸福观等"五观",协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四维",体道修身、修身体道,以道化风、以道治学、以道齐家、以道修身,引导学生在修德、学学、修心、修行上自觉自为。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知名语言学家、修辞学家王希杰教授所提“章法之零点与偏离”的理论框架,指出了他的章法观对写作教学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