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熙是1654年出生.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吗?不是.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相似文献   

2.
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描述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们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人及时而强硬地加以谏止,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发疯一般……".这样的描述似乎比<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的顺治皇帝更为形象、具体.综观顺治皇帝短暂一生的痴狂举动,便证明了汤若望的记载是可信的.而顺治皇帝不顾一切、如醉如痴地爱上董鄂妃更是极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驾崩了。在乾隆帝的梓宫(皇帝之棺称梓宫)移往清东陵时,内务府总管大臣布彦达赉、阿明阿、组布等向嘉庆皇帝呈送了一份关于沿途大小官员赐奠的奏折。奏折用满文书写,嘉庆皇帝在审阅时,发现文中将其祖母孝圣宪皇后的“圣”字误写成“贤”字。  相似文献   

4.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老寺庙,座落在宣武区法源寺后街。唐贞观十九年(645)太宗李世民为悼念远征高丽的阵亡将士,诏令建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建成,赐名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一度改名顺天寺,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寺内曾各建一座砖塔。中和二年(882),寺庙毁于大火,修复后又遭地震,辽咸雍六年(1070)重修后称大悯忠寺。明正统年间寺僧相瑢募金修葺,改名崇福寺。清初,顺治皇帝在寺内设立戒坛。雍正十二年(1733)又再次修建,迎请南京宝华山文海法聚至京传戒,赐额“法源寺”,成为律宗的寺庙。乾隆四十五年(1782)重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御驾亲临,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相似文献   

5.
出于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痴迷于佛教的顺治皇帝为江南高僧木陈道忞、山晓本皙等人亲笔手书"敬佛"二大字。随着地域与空间的变迁,顺治皇帝御笔的"敬佛"二字,经由获赐僧人及他们的弟子之手,先后被制成匾额与碑石,分别供奉在北京万善殿、法海寺,浙江天童寺、金粟寺,江苏慧因寺、包山寺等各个佛教场所,作为寺院受到皇家护持的荣耀而存在。本文充分利用文献材料,结合现存实物,对顺治帝手书"敬佛"二字的流传与散布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顺治帝"敬佛"二字对当时及后世的多方面影响,做了进一步剖析。  相似文献   

6.
郭慧 《历史档案》2004,(1):23-32
清初,政府招募精通天文、算法及绘画艺术的西洋人进宫服务。如汤若望顺治时期已入钦天监;郎世宁、戴进贤因擅长西方绘画技艺,分别在康熙五十四年、五十五年相继入宫。继而西洋人陆续进住澳门、广东等地贸易,所到之处沿袭其风俗设立教堂,西洋牧师也随之深入内地传习天主教。为此,清朝皇帝严令禁止西洋人传教。嘉庆十五年,有内地民人张铎德入教堂习教诵经,考有品级,并持总牧字谕外出传教,第二年于陕西扶风县被获。嘉庆十六年,陕西道监察御史甘家斌再次提出西洋天主教蔓延无已,请严定西洋人传教治罪条款。经吏部等核议后,载入例册遵行。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选辑有关档案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达尔罕旗在清王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功绩显赫,因此,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赐“达尔罕号”(武功最胜之意)的殊荣。一个勇敢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如何被满族征服的呢?一个是满族与蒙古族“和亲”联姻;另一个是传人喇嘛教,使智识未开的蒙古民族,走向信仰喇嘛教的深渊。  相似文献   

8.
南苑德寿寺     
南苑德寿寺──清帝在京首晤西藏活佛之处陈锵仪南苑德寿寺旧址在大兴县旧宫乡旧宫村南,与旧衙门行宫毗邻,是清代皇家一座较重要的寺宇。旧衙门建于明代,清初沿用。顺治十五年(1658),世祖章皇帝下令重修,同时在其偏东修建德寿寺。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常到...  相似文献   

9.
痘疹即天花,是明朝中后期由西方殖民主义者转入我国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明亡后,满人由东北入关,进入疫区,不少人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当时清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这种病的危害在于相互传染,因此顺治皇帝下令隔离病者:“凡民间出痘者即令驱逐城外四十里。”(《东华录》,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南宋拓《道因法师碑》一册,十分珍贵。1987年,北京庆云堂将这本碑帖售予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馆藏《道因法师碑》中的最早拓本。此册拓本内有清代宋权、宋荦父子、民国时期蒯光典、蒯寿枢叔侄等人钤印共计17枚;清代乾隆时期大臣王文治题跋多则,可谓递藏有序。更为重要的是,这册拓本属于古代碑帖中少有的“赐本”,是清初顺治皇帝赐给大臣宋权的“御赐”之物;民国时期,收藏者蒯寿枢更是带着这册拓本参加了京师赈灾书画展览会,成为古代碑帖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1.
秀女排单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7,(1):F0002-F0002
挑选“秀女”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挑选后妃的制度,始于顺治年间。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是用“选秀女”的方式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但挑选的办法和秀女们在宫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一类是八旗秀女,3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备后妃之选或赐婚近支宗室;另一类是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她们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包衣之女。清后期,包衣三旗女子应选宫女时,不再称“选秀女”,而是称为“引见包衣三旗使女”。因此,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每次引看时,满、蒙、汉军八旗的应选秀女以旗为单位,根据各旗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5-6人站成一排,但有时也有3-4人一排,其至有1-2人一排的。  相似文献   

12.
玉牒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4,(2):F003-F003
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族谱,也是中国现存的系统的皇族家谱。顺治十二年(1655年),专门掌管爱新觉罗家族事务的宗人府会同内国史院、礼部开始纂修玉牒。十三年,开设玉牒馆,并规定,每十年开馆一次,玉牒修成后闭馆。每届开馆之  相似文献   

13.
徐平 《新闻窗》2009,(3):63-65
2009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套(CCTV-3)直播黄帝故里拜袒大典时,字幕出现两个错字:标题“己丑年皇帝故里拜祖大殿加紧筹备”中,“皇帝”该为“黄帝”,“大殿”该为“大典”,由是,央视再一次陷入了错字门,引来网上一片哗然之声。  相似文献   

14.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1,(1):F0002-F0002
《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的皇家家谱,原称《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光绪33年,最后一次修《玉牒》。最后一次续修《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6年8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下了一道“圣旨”,要求续修宗谱。  相似文献   

15.
从《崇祯历书》到《西洋新法历书》1644年3月,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崇份帝自缢。李自成旋为吴三桂与满清联军所败。5月1日,清军进入北京,大明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此时北京城中的耶稣会主汤若望面临重大抉择:怎样才能在此政权变局中保持、乃至发展在华的传教事业?与一些继续同南明政权打交道的耶稣会士不同,汤若望很快抱定了与清政权全面合作的宗旨。谁能想到,修成十年后仍不得颁行、堪称命途多外的《崇份历书入此时却成了二帝恩赐的礼物——成为汤若望献给迫切需要一部新历法来表征天命转移、“乾坤再造”的清政权的一份进见厚礼。汤…  相似文献   

16.
<正>"金书铁券"即民间俗称的"免死牌","免死牌"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踢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戢被赐者对期延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咒等;四、皇帝的誓言。按照朝廷的规定,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踢予的种种特权。"铁券"一般分为左右两半,左半部分颁发给受赐者,右半部分留藏于重官内府。以待出现异常时验证两者是否吻合。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金书铁券"是明期项宗皇帝在天顺二年(1458年)颁赐给右军都督  相似文献   

17.
军机处的设立及变迁 清代随明制不设宰相,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代前期的主要决策机构,号称“国议”,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乾清宫西南方向设立了“南书房”开始是皇帝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为“南书房行走”。  相似文献   

18.
知识的玫瑰     
翁贝托·埃科(UmbertoEco)大概是当代欧洲还在世的大师里最博学的一个了。而Eco这个名字据说原是一位“先知”给他祖父取的名字,是excaelisobla'tus的缩写,意为“上天所赐”。而正是这么一个“上天所赐人问”的哲学家和符号学家,不但写了大批极具分量的严肃学术作品,还不断地生产出短小精悍、幽默诙谐的小品文,长期刊载在《快报》周刊上。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  相似文献   

19.
家父在翻阅清人吴陈琰增定的《通玄观志》时,见其中录有洪昇诗词七道,疑为洪昇佚作。笔者取出搜集洪氏作品最为完备的《洪昇集》加以查对,发现此七首诗词均不见于《洪昇集》中,当为洪昇佚作。通玄观,在浙江钱塘馨如坊,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敕建,高宗并赐御制诗三首。明嘉靖十三年(1534),钱塘人姜南撰《通玄观志》。由于姜氏此志为草创,故舛误遗佚较多,连宋高宗御赐诗三首都失载,其馀可想而知。入清以后,通玄观因年久失修倾圯,经朱闳绪等人的努力,方得重修一新。朱氏因旧志阙略,特  相似文献   

20.
顺治十四年丁酉科江南乡试,正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赵晋。榜发,两江士论哗然。虽获隽者多江南名土,而中式举人,大半由出卖关节获选。土子群集贡院前,在贡院大门张一联日:“赵子龙一身是胆,左丘明有目无珠。”并于贡院大门上,将“贡”字改为“卖”字,“院”字用纸贴去车旁,变成“完”字,于是贡院变成了“卖完”,京师内外哗然。台谏奏参,诏以该科江南中式正副榜举人一体来京,由皇上亲临,再行考试。京江张玉书,文列第一,首比“不为朝廷不甚爱惜之百,亦不受乡党无足重轻之誉”,最为今昔传诵,谓有宰相风度。吴汉控兆赛,惊才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