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俗的喧嚣让无数颗心染上了铅华,人们常说:"我的心真累。"因而人们寻找自由、不愿再受世俗的束缚和名利的羁绊。当心灵因世俗烦恼而压抑时,当心灵因争名逐利而疲惫时,请让心灵自由飞翔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吧!--题记  相似文献   

2.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 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间(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3.
心如死灰是一个去除意欲之心最终怀有自然之心的过程。本文提出通过忘物、忘我、物我两忘三个阶段走向心如死灰的境界,在对三个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起于物,最终又走向物,即从忘物到物化。从出生入死到出死入生和佛教涅槃境界有一定相通。最后,一改通常意义上心如死灰是消极概念的看法,分析心如死灰的积极意义,提出其有益于现代人摆脱物欲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漫话"中的智慧--读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简介: 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 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在哲学上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从经验中来.由此出发,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洛克使教育进一步摆脱了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发展为世俗的、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现实主义新教育.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已不再有夸美纽斯"来世说"的痕迹,提出了完完全全世俗化的教育目的,即著名的"绅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符合当时英国社会需要的绅士.他的学科设置也极力推崇现代科学和世俗道德,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的古典主义倾向.洛克的教育思想在<人类理解论>和<工作学校草案>中有一定的阐述,但他对教育的见解主要还是在<教育漫话>中有更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思想是其整个人生哲学的理性精神的体现,亦是其在民族危难之时,关怀现实人生的理论探索。其中"觉解"这一观念贯穿始终,成为人生境界思想的理论基石。然而,觉解这一观念又前后连接着"心"、"性"观念,不能分裂来看。因为有"心"、"性",才使"觉解"成为可能和必要。本文通过对觉解、心、性三个观念,尤其是心、性观念的挖掘,来理解冯先生人生境界思想所蕴含的现实关怀之感。  相似文献   

6.
刘云生认为,阅读有三种境界,一是从文本上"飘过",即只是就文本所提供的话题作一些无谓的讨论,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去阅读;二是从文本上"滑过",即只了解了文本表皮的内容,比如知道文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了一处什么样的风景;三是在文本深处"穿行",这一层次的阅读,读者进入了文本的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要想达到第三种境界,教师成功"主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描述的是一种透脱的心境、优游自在的怡情、徜徉自适的愉悦,并呈现出一种博大无碍、与物冥合、自由恬静的精神圣境.庄子依托鲲鹏意象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指出为形骸、智巧、嗜欲、世俗所困惑的小我,惟有打通内在的重重隔阂和突破现实的种种束缚,继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估、解惑和升华,方能开拓出一个自由、超脱、逍遥的性灵境界.  相似文献   

9.
解读"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应摆脱"色"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字面意思所惑,才能理解其真义."自色悟空"表现了空空道人的理性思考.经此一"悟",他才如酣梦惊觉,认识和信仰翻然生变,原来厚地高天,自古及今,人间之"至情"无时不在,佛家所谓"色"空",实为自家心造的幻影.由此解悟,空空道人才易道为僧,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作者匠心独运,于开卷处巧妙地映现了宝玉的精神面影,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电脑》2005,(5):55-55
很多玩家都说<天骄Ⅱ>是一款练功辛苦的游戏,因为<天骄Ⅱ>中引入了"境界"的概念.<天骄Ⅱ>中"境界"分为五种:修身、修心、修神、小成、大成,当玩家的经验达到100%时境界就会从修身升级到修心,只有当玩家境界达到大成并将经验达到100%时才可以升级.那游戏初期有没有比较快的练功方法呢?赶快往下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