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的热播,在出版界也引发了新一轮的韩剧热,各种与“长今”有关图书争相出现。小说类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推出是由译林版和人民文学版的同名小说《大长今》。两者虽书名体裁相同,译者相同,主要人物相同, 然而著者不同,内容也大相径庭。译林版是引进韩国作家金相宪创作的历史小说《医女大长今》。而人民文学版的《大长今》是  相似文献   

2.
张丽 《今传媒》2005,(11S):65-67
近年来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上,内地批准引进发行的电视剧除了港台剧外,韩剧引进数量一直位列第一。今年,湖南卫视斥资800万购得韩剧《大长今》的首播权。9月1日,《大长今》被搬上中国内地荧屏。该剧一度也在韩国本土、中国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掀起收视狂潮。目前已经一跃成为2003-2005年以来亚洲收视最高点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韩剧如同海浪汹涌而入,不断挤压中国的电视剧市场。《爱上女主播》、《玻璃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大长今》、《宫》等韩剧强烈地吸引着中国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4.
在韩剧《明成皇后》热播之后,一部刷新该剧多项记录的新的韩国宫廷古装剧《大长今》也迅速以另一种方式首先在内地登陆。据悉,引进国外版图书的业内巨头译林出版社,此次又抢在该剧尚未在国内开播之际,出版了《大长今》的小说版。 本书是韩国著名作家金相宪创作的历史小说。根据  相似文献   

5.
从《蓝色生死恋》到《大长今》再到现在的《媳妇的全盛时代》,韩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观众的心目中经久不衰,为何它能在众类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分析韩剧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解析韩剧风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陈岚 《新闻界》2006,(2):91-92
从几年前央视夜间剧场《看了又看》到今日湖南卫视大肆推广的《大长今》,韩剧在中国内地也从当初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到了今天风靡电视剧市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丛丽静 《青年记者》2005,(12):61-62
198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嫉妒》,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才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潮。从《嫉妒》到现今的《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及《大长今》等一部部韩剧,不仅让中国观众熟悉了韩国的俊男美女,也将韩国的饮食、生活方式、服饰、消费习惯、道德观、家庭伦理等一点点地输人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韩剧是韩国化输出的一种策略,具有经济和化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产动画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珉  张世浩 《今传媒》2006,(3):27-28
从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到韩剧的热播,从《佐罗传奇》到《大长今》,美国文化、韩国文化等异域文化长时期充斥着我们的荧屏。《大长今》及其带来的“长今文化”引起了国民的重视,食疗、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由一部家喻户晓的韩剧传遍了整个世界,而作为有着几千年悠悠历史的中国文化却只能望“韩”兴叹。再看我们的少儿领地——动画片市场,《僵尸新娘》、《鲨鱼黑帮》、《海底总动员》、《千与千寻》以及经典的《猫和老鼠》、《机器猫》等一部又一部的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也日益将我们的动画片市场瓜分殆尽。而载有传承中国文化之职的国产动画…  相似文献   

9.
王可 《声屏世界》2016,(6):44-45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并播放韩剧《嫉妒》,随后《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以超高收视风靡中国,2016年2月反映军旅题材的《太阳的后裔》更是以史无前例的人气蹿升至“现象级”作品。韩国总统朴槿惠大赞《太阳的后裔》,称其不仅是对外宣传韩国文化的窗口,更提升了海外游客对韩国的关注。回顾韩剧入华23年时间,几乎每隔一两年就会有部热播韩剧刷新之前的收视纪录,韩剧正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撩动中国受众的心。伴随着韩剧的风靡,以韩剧为传播媒介的韩国民族文化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韩国文化为何成功持续撩动中国受众?它们是如何进行文化输出的?我们该如何吸取韩剧精髓,将“华流”推向海外。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随着《大长今》登陆湖南卫视,“韩流“携带着新一轮收视浪潮席卷整个中国。随着韩剧的热播和流行,剧中女性角色日益凸显、女性意识更加张扬,其作为一个意义传播体系所携带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观众。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06,(39):12-12
主演:金善雅、玄彬、郑丽媛、李奎翰、丹尼尔 云视生活咨询频道 10月16日19:35 云视生活资讯频道10月隆重献映《我叫金三顺》云视生活资汛频道将于10月16日全国独家首播的《我叫金三顺》。这部在韩国和内地掀起了50%收视奇迹的韩剧热度直逼《大长今》。  相似文献   

12.
贾岳 《新闻传播》2005,(12):27-27
如果年底要评选今年的“超级娱乐品牌”,湖南卫视先后推出的“超级女声”和《大长今》肯定会高居榜首。尤其后者更是引发了势不可挡的汹涌“韩流”:打开电视,韩剧“霸占”了各频道的非黄金时段,牢牢锁定人们的“眼球”;翻开报纸,有关韩剧的报道、评论占据了大量版面,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登录网站,跟韩剧有关的剧情介绍、视频下载、剧照图片成了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张娟 《青年记者》2007,(10):79-80
2005年9月,湖南卫视在黄金时段播出韩国大型历史剧《大长今》,由此,韩剧在我国又掀起了一股热播浪潮。该剧的热播,再一次以实践证明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地位,从而模糊了受众与传播以及媒介中人的界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997年,韩国电视连续剧《星梦情缘》在中国香港首播引起轰动,从而在亚洲触发了多年升温的“韩流”热潮。2005年9月1日,湖南卫视在黄金时间播出曾在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创下平均50%的收视奇迹、激起无数民众争相观看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将“韩流”推上了又一个巅峰。随着韩剧进口的激增,中国传媒、影视界和国人无可回避,惟有反思:对于《我的野蛮女友》、《大长今》之类韩国影视剧的热播,这类影视剧到底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它给中国影视剧带来了怎样的反思与启发?一、韩国影视剧对国产影视剧的冲击及中国影视剧传播现状韩国从1997…  相似文献   

15.
武闽 《传媒》2016,(16):65-68
从20世纪90年代起,作为“韩流”文化的主力军,韩国影视剧(简称韩剧)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连番掀起多次收视高潮,同时也将极具韩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海外观众的心里,从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完成了一次国家的形象塑造。2007年,韩国国政弘报处海外弘报院院长俞载雄进行了一项《收看韩剧对韩国形象的影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9.4%的被访者是通过韩剧了解韩国的,而被调查者收看韩剧的次数和数量与其对韩国产生的善意联想、情绪和行动意图基本成正比。以中国为例,随着《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等一系列韩剧在中国热播,韩国在中国的形象与冷战刚结束时期相比大大改观。当前,大多数中国人认为韩国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有观光魅力”的国家,这与韩国政府想要塑造的“动感韩国”形象有着强烈的一致性。随着民众对韩国好感的增加,近年来,中国赴韩国旅游热与日俱增,韩国服饰、化妆品业也深受国人青睐。可见,韩剧的海外传播成绩斐然,影响深远,不但提振了韩国经济,还成功塑造了韩国在海外的正面形象,取得了政治经济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一部《大长今》激励、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大长今》之后看什么?韩国金牌编剧金荣和导演李丙勋再度打造长篇历史巨作《薯童谣》,电视剧尚未引进,由金荣、郑在仁著的《薯童谣》原著小说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率先登陆中国。小说《薯童谣》的第一作者金荣是电视剧《大长今》的编剧、《大长今》原著小说的作者之一,她塑造的“薯童”也同样承继了“长今”积极昂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理想主义气质和个性魅力,《薯童谣》以爱情为主要线索,讲述的不是凭借权力斗争夺得王位的国王,而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走向成功的国王。这也使得该书…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05,(11):55-55
《大长今》为我们全方位地揭示了侍奉“宫廷生活”的一群人。这部电视剧把皇室生活、朝野险恶放在背景之中.它们像烈火一样或隐或现地在熏烤着一群全部心为皇家做饭的宫女。《大长今》通过厨房看人生、人性.并思考人性与政治。  相似文献   

18.
王平 《新闻天地》2006,(5):36-39
一个『医生』的人生承载了全亚洲的眼球,也承载了中国独播剧全新的运营模式.业内很多人还来不及反应,湖南卫视已经开始把《大长今》作为其"战略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营销。《大长今》不仅成为一档赚钱的节目,而且  相似文献   

19.
徐晓眉 《今传媒》2016,(6):114-115
2013年,SBS电视台凭借其成熟的电视剧制造产业链连续制作播出了《主君的太阳》《那年冬天风在吹》《听见你的声音》《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几部偶像剧,掀起了韩剧的新一轮热潮。其中以《来自星星的你》最为火爆,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探讨了韩剧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相似文献   

20.
看板     
大长今或再战荧屏曾经红遍亚洲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近日曝出续集拍摄计划。导演李炳勋透露,李英爱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