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维汉熟语中大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因而对形象的理解和处理是熟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探讨维汉熟语翻译中形象处理的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方法,力求做到形意兼备,使译语达到与原语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两个民族之间的熟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反映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由于汉维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的熟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以维汉熟语为研究对象,了解汉维熟语之间的差异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英汉熟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熟语翻译要处理好语言与语境的矛盾,既要译出原语熟语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所以在将英语熟语译成汉语时,要采用直译法、套译法、借用法和意译法.  相似文献   

4.
宋洁 《考试周刊》2014,(77):29-29
熟语是指较为常用的固定短语。熟语用词方式固定,语音相对和谐,语义结合紧密,是各国语言中都会出现的词汇单位,其包括的范围较广,如成语、惯用语及言语等都属于熟语的范畴。由于熟语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因此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隐射着各国的历史。其就如一面镜子,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于熟语部分的处理尤为需要谨慎。本文结合实际例子总结熟语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解答,使大家能够更好地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5.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翻译目的的实现程度。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并根据广泛认可的熟语分类方法,将熟语分为格言、谚语、惯用语和成语,按类别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译本中熟语的翻译策略。政治文献的翻译目的仍然是向国外受众传播中国的执政理念,因此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熟语用典的翻译,都不能"喧宾夺主"。在此译本中,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熟语类型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特色,又照顾到译本的可读性,为整部作品的翻译目的实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1984年,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译者杨宪益、戴乃迭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对原作涉及的大量熟语进行了再塑造。首先介绍了熟语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的熟语翻译方法,然后以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惯用语、俗语翻译为例,探讨了该译本中熟语翻译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各类语言中都有许多动物熟语.通过对英、日、汉的动物熟语的对比,我们发现动物的喻义在三语之间,或相同、或微殊、或迥异,或无对应性。本文为翻译实践、语言学习与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汉语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对我国外语学习者来说影响巨大。研究汉语思维模式翻译对维汉翻译的影响,对改进维汉翻译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汉维翻译过程中受汉语思维模式影响的实例,汉语思维对"汉语介词与维语后置词""连谓短语"产生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句法错误等,探讨汉语思维模式对汉维翻译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汉维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俄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在俄汉翻译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词的处理非常重要。怎样翻译才能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原作者的意思,又不会感到太突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以文学形象中的喻体词为例,通过对俄汉文化背景词其不同现象的分析,以求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词得到圆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维、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是语言问题,也是文化问题。本文从维、汉两个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出发,就维、汉两种语言的互译谈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使翻译更符合两民族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英语和汉语中包含很多含有动物形象的习语,它们是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拟首先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四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英汉动物习语存在的巨大差异。接着探讨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和套用法三种方法。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处理,使译文既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文化的结晶,如何处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往往是译者面对的难题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恪守文化适应性原则,根据文化的异质性和同质性,适时采取不同的文化表现策略,以达到译文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使英汉习语呈现出不同的民族形式,渗透着不同的民族化气息。习语的价值在其意,在翻译时,首先要保证原习语的语用意义的传达。要提高习语翻译的质量并避免误泽,必须研究两种化的异同,增进双语化的知识,提高对化内涵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英汉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方面存在差异,英汉习语呈现出不同的民族形式,渗透着不同的民族化气息。习语的价值在其意,在翻译时,首先要保证原习语的语用意义的传达。要提高习语翻译的质量并避免误泽,必须研究两种化的弄同,增进双语化的知识,提高对化内涵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使得文化传播变得可能也变得必要。汉语成语多蕴藏着中国几千年悠久深厚的文化,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汉语成语的翻译,分析表明,译者在"同"与"异"的权衡中恰当地表现"异",采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实现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很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由于其可译性限度很低,翻译非常复杂。本文从语义双关、谐音双关、成语俗语双关、语法双关和其他方面对双关语的可译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分别表意、契合翻译、套用翻译、侧重翻译和补偿翻译的方法给广大翻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涉及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能力和习惯等等,文化的复杂性不言而喻,由此也造成了翻译中诸多障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使译文保持原作的风味。文化意象的错位时有发生。因此,在习语翻译中,译者应该时刻注意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最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化意象指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象。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体现出文化意象的缺失和错位两种现象,习语的翻译也相应存在文化意象的丢失和不恰当套用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翻译观谈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界新的学派—文化翻译学派形成,该学派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这种观点给翻译界人士以新的启示,使得翻译理论进入全新领域。文化翻译观同样也给习语的翻译带来很大优势,用这一观点从文化层次的高度上灵活采取归化或异化来处理习语翻译,使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功能上等效。因此,使翻译作品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