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于1927年发表了著名的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鲁迅先生于1930年将《毁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说它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鲁迅认为,《毁灭》是“纪念碑的小说”。的确,在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毁灭》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曾高度评价鲁迅亲自译印的《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象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末,鲁迅是怎样译印《毁灭》的?《毁灭》对中国革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如所周知,《毁灭》这部长篇小说是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一九二六年,一九二七年正式出版。鲁迅  相似文献   

3.
<正>法捷耶夫是苏联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毁灭》、《最后一个乌兑格人》、《青年近卫军》等,不仅在苏联,在上世纪中、下半叶的中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法捷耶夫与中国著名作家鲁迅虽然并未有会面机会,但因为作品,他们之间却有着一段相知颇深的文学之缘。一1927年,年仅26岁的法捷耶夫,出版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毁灭》。这部小说,以刻刀般的笔触,描绘了1919年西伯利亚滨海苏昌地区一支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共产党员莱奋生率领150余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左联”期间,曾经大声疾呼:“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文学是战斗的!”“左联”的老战士夏衍同志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就是三十年代的战斗文学的代表作.它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光明》杂志创刊号.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后期所写的诗歌,闪耀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斗光辉。这些诗歌的精神实质,都是爱无产阶级之所爱,憎无产阶级之所僧。鲁迅曾高度评价殷夫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囊,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白莽作〈孩儿塔〉序》)。这同样也可以借用来评价鲁迅自己的诗歌。鲁迅后期诗歌,首先对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对国民党反动派分崩离析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如四言诗《杀人有将》: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在他光辉的战斗一生的后期,除了以极大的革命热情译介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外,仍然十分注意向读者介绍世界被压迫民族文学和十九世纪俄罗斯进步文学。这不仅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从文学的社会作用这一角度考虑的,而且也着眼于艺术技巧上的学习和借锰,以促进中国革命文学创作的茁壮成长。在当时鲁迅所介绍的弱小民族文学中,西班牙现  相似文献   

8.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期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鲁迅自从办杂志《新生》的计划失败以后,不得已而努力泽书,和其弟周作人开始介绍欧洲新文艺,刊行《域外小说集》,相信这也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他们所译偏于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作品,因为它们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这两段话都提到北欧文学并非偶然,鲁迅对北欧文学的确很早就予以重视,他是我国最早介绍北欧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9.
说到鲁迅的作品,人们很容易想到战斗性。在他的作品中,揭露解剖的深刻性,讽刺批判的艺术性,往往都是为他的战斗性服务的。鲁迅自己也说过:“文学是战斗的。”(《叶紫作〈丰收〉序》)毛泽东说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美国文学中,无产阶级作家层出不穷。他们用战斗的笔,满怀革命激情,着力表现千百万人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呕歌蓬勃兴起的工人革命运动,呐喊着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号子,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壮丽的一页。 Ⅰ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标明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在美国,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一大批进步作家从狭小的“自我”圈子里挣脱出来,纷纷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走上了无产阶级的创作道路。 如果说,美国无产阶级文学得以产生的催化剂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那么,美国悠长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及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批判精神则是它产生的天然土壤。被巴林顿誉为“无产阶级小说家”(《美国思想主潮》第352页)的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在1907年就写出了美国第一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作品——《铁蹄》(The Iron HeeL) 20世纪初,美国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早年就读过《共产党宣言》并参加过工人运动的杰克·伦敦,积极加入美国社会党,并不辞劳苦地作演讲旅行。所到之处,他大讲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最近,重读了鲁迅为青年作家作品所写的几篇序,我们深切感到:“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呕心呖血地培养“新的战士”,努力为革命造就文化新军,竭尽裁培者的劬劳。他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充分表现出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鲁迅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肠 1.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 ①《美狄亚》②《神曲》③《十日谈》2.欧洲文学中最早表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是: ①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②柏拉图的 《理想国》③阿里斯托劳的《鸟》3.在高尔基的剧本《小市民》中,塑造了一个最 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他的名字叫:() ①福马·高尔杰耶夫②尼尔③沙金4.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在双目失明, 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成的长篇小说是:( ①《毁灭》②《暴风雨》③《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5.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中的女 主人公是:() ①达吉雅娜②叶琳娜③薇拉·巴甫 …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对其作初步的探讨,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空前的划时代的作品。《狂人日记》出现以前,国内的文苑无论是期刊或报纸还基本上是文言文一统的天下,还没有出现过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崭新意义的新文学创作小说,还没有出现像《狂人日记》这样,以“先觉之声”来“破中国之萧条”郁勃激宕、具有积极战斗意义的新文学“白话”作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逝世的前一年,曾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撰写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对《呐喊》、《彷徨》中的部分作品作过扼要的自评。鲁迅自认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是有新的进展的,即“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今天,我们仔细品味这两篇作品,不能不佩服鲁迅的目光的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那“风雨如磐”、黑云压城的年代里,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彻底解放,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并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后,在乡土文学作家中负有盛名的王鲁彦,是为鲁迅所称道的作家,也是鲁迅的高足。他曾和鲁迅有过亲密的交往,在创作上也深受鲁迅的影响,被当时的批评家称为“鲁迅派”的作家之一。王鲁彦(1901—1944),又名鲁彦,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他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河边》、《伤兵旅馆》,中篇《乡下》和长篇《愤怒的乡村》,此外尚有散文集《旅人的心》和《驴子和骡子》,以及翻译作品等。鲁彦与鲁迅交往颇多,早在“五四”以后,即一九二○年,鲁彦从上海来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时,就十分敬仰鲁迅。鲁彦原先在上海三菱洋行当学徒,他听说北京有一个半工半读的勤工俭学的组织,于是便偷偷地逃往北京。在这个团体里,他一边在北京大学门口摆  相似文献   

18.
一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这副挽联巧妙借用鲁迅的作品组织成句,概括出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生平功绩和去世后举国悲痛万众彷徨的情态。一语双关,贴切自然,别具特色。二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此联采用对比、反复、反复中语意翻新的手法,赞颂鲁迅虽不是孔子,却胜过孔子,他的影响无与伦比。三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两位文学巨匠鲁迅和高尔基,相差四个月…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研究背景与目的左翼思想肇始于19世纪中叶欧洲的工人运动,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提供了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土壤,使苏联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源地和中心,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莫不以苏联为榜样,形成一股国际主义的风潮。有关苏联与中国大陆、日本左翼文艺理论译介的连动性,大陆学界已累积了一些研究成果,其中鲁迅与瞿秋白两  相似文献   

20.
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十集《史料·索引》中,阿英编写了该时期142位“作家小传”,其中有宁波籍作家三人,即;王鲁彦、王任叔、徐雉。这三位都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成员。鲁迅在《〈伪自由书〉后记》征引的《鲁迅沈雁冰的雄图》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语丝创造的人分化太大了,惟有文学研究会的人大部分都还一致——如王统照、叶绍钧、徐雉之类。”可见,徐雉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然而,解放后,人们对王鲁彦、王任叔还有所了解,近几年来潜心研究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