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从报业市场化成长起来的都市报被"倒逼"进媒体融合大潮.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都市报经营陷入困局,面临着生存与转型的双重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都市报广告呈现"断崖式"下滑,对其经营体系造成重创.如何走出经营困局,实现经营体系重构,是当下都市报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和都市报经营体系重构面临的问题出发,以《半岛都市报》经营体系转型为例,探讨都市报经营体系的重构,以期对我国都市报的转型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邵羽西 《出版广角》2016,(19):50-51
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传统都市报面临巨大的挑战.《华西都市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转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文章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延方 《传媒》2006,(10):53-55
报网之恩:有了网络才有厚报 海量信息成就了都市报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海量"信息.都市报要变厚报,有了网络的海量信息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都市报如何凸显地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都市报以其亲切可读、活泼丰富等特点迅速崛起,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但眼下人们的认识趋于冷静,都市报以社会新闻立足的办报方针所导致的"小报"作风,往往为读者所诟病,同质化的竞争又阻碍了都市报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迅猛发展也让都市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都市报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突出本地新闻,彰显地方特色,成为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张燕萍 《新闻前哨》2011,(12):19-20
报网融合是近年业界与学术界广为探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楚天都市报数字化运作的研究,认为楚天都市报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已演进至互嵌状态。楚天都市报的数字化运动已超越了简单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逐渐实现多层面互相嵌入。楚天都市报"纸与网的互嵌"在技术应用、内容生产、资源合作、战略合作层面均得以体现,并呈现出整体融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对都市报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之无论在发行量还是广告份额上,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文从媒介生态位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都市报在生态位营养源、生态位功能等方面的优势,指出未来都市报在生态形式上要借势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媒介生态圈中找准自己的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户外LED、电子新闻纸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对传统都市报的经营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内容提供商”身份定位的传统都市报,有可能在下一轮的数字化新闻传播价值链条重构中被边缘化. 面对这一发展困境,本文立足“大出版”概念,引入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的图书出版行业的复合出版理念,试图从都市报新闻制作的编辑核心环节人手,探索新闻碎片化编辑新策略,针对当前都市报发展的转型瓶颈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都市报如何成功"嫁接"互联网、踏上信息高速路?这是每一家都市报都在探索的课题。合肥晚报通过"借船出海"的战略,与ZAKER进行战略合作——将合肥晚报成熟的采编及广告团队与ZAKER平台"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纸媒转型发展上进行了一番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曹山旭 《传媒》2006,(6):37-38
1997年元旦,<楚天都市报>沐浴着新年的曙光,破壳而出. 近10年来,虽然成长中有些磕磕碰碰,但<楚天都市报>始终在满足"党和人民都欢迎"的"双诉求"上下功夫,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勇刚 《传媒》2015,(1):34-35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尤其对都市报的影响最大.但纸媒的“坏时代”,却促进了版式设计的创新.如《南方都市报》追求设计的清爽、干净、时尚;《钱江晚报》追求形式的“空灵”,注重留白以及报纸的文化味;《北京青年报》追求严肃大气.目前,国内一流都市报版式设计总是以“进行中”的姿态而存在,不断尝试设计创新.我国都市报版式设计的创新仍处于一个层次参差的状况,如何进行版式创新,对于我国都市报发展而言,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纸媒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晚报、都市报来说,已经从量变式的影响,转化为质变式的冲击.读者对晚报、都市报的阅读需求出现了"断崖式"下降,报纸的经营业绩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纸媒的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作为都市生活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媒体生态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急剧变革的互联网时代里,如何转危为机,如何创新求变,是传统报人共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传统媒体的话语空间面临“收窄”,都市报应在话语体系、媒体定位、平台升级等三方面加快转型,才能求变图存,再次迎来新时代的辉煌. 经过20年的发展,都市报已经成为与党报、新媒体“三足鼎立”的主流媒体.到了现在新的时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媒体都在转型.今天的中国都市报,又重新面临着“话语空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促进下,我国的媒体行业较以往相比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新媒体在此过程中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尤其是其中的都市报,主要原因是微博、微信以及今日头条等信息技术软件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与传统的新闻获取形式相比,人们更加青睐便捷的通信设备,从而导致都市报发行量下降,发展前景岌岌可危。若想改变严峻的发展现状,实现长足稳定发展,需要都市报立足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将其充分发挥的同时,还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传统的理念与思维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都市报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竞争中,媒体和企业一样,必须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这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根本.而几乎所有的"都市报"从创办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市民报".一项体现"市民报"的主要特征,就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的平民化取向.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这次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用户黏度,是众多都市报掌门人口中提及较多的一个热词。怎么增加用户黏度?如何保持用户黏度?许多都市报都做了自己的探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陈剑文:转型发展、做大平台从党报到都市报,陈剑文总编在"转身",而此时的都市报也面临着"转身"。"媒体生态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断了,逼迫着我们必须得改变。"不过,在陈剑文看来,要改变,都市报依然拥有改变的资本,"品牌影响力还在,读者对品牌的认同还在,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都市报也积累了人  相似文献   

16.
在全媒体的数字环境下,《南方都市报》"三报一网"的联动模式就凸显了传统报业数字转型的可能性和生命力。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对媒介融合条件下都市报数字化转型和创新之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韩晓宁  王军 《青年记者》2017,(19):21-23
都市报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以来,成为中国报业市场化经营的主力军;近五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纸媒受众流失,都市报的经营收入和社会影响力出现较大下滑.在政策支持和自身生存发展需求推动下,全国都市报加快媒体融合转型的步伐,其中部分优秀者在渠道、内容、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持续创新,涌现出一批新产品、新项目、新模式.本文在探讨都市报转型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梳理都市报转型的可行性路径,并对其困境和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雷 《青年记者》2017,(27):61-63
都市报诞生于寻常百姓中,最大的优势是“接地气”,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都市报的人气分流到了移动端.相比党报,都市报缺乏政策红利,读者群体容易流失,服务功能更易被网络所替代,新型盈利模式未取得根本性突破,转型面临诸多困难.① 都市报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和本地资源,劣势在于难以做到即时性传播、个性化服务和双向多向互动,因此,打造全媒体平台,由纸媒、网站、两微一端等组合成传播集群,就成了都市报转型的基本模式.自2015年7月22日半岛客户端上线,半岛都市报正式走上了媒体转型之路.在转型过程中,半岛都市报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瓶颈?如何突破?探索出了哪些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许刚 《记者摇篮》2009,(7):24-24
时下,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而言,一个核心的焦点论题就是如何应对因互联网飞速发展而带来的行业发展危机,更多的论点倾向于互联网已经并正在加速传统报纸(区别于电子版、电子报)的衰退乃至消亡。然而,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国内传媒市场而言,这个论题和论点涉及的对象是特指位于直辖市及省会中心城市的都市报,而对于众多中小城市都市报市场(注:本文所指中小城市都市报,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市级都市报,也包括省会等中心城市都市报合作创办的或独立创办的各种形式的地方版。)而言,却因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来,都市报的发展推动了新闻摄影的进步.新闻图片化使读者实现了从"读报"向"看报"的重大转化,并成为都市报吸引读者的主要特色.但在都市报社会新闻摄影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