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新芳 《报刊之友》2012,(9):99-100
微电影作为一种“电影植入广告”的新型视频形式,传播主体更加专业,互动性强,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电影。像一切新事物产生之初一样,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同样面临着“‘位’的困惑”,“‘为’的多元与混乱”等困境,制约着微电影的成长壮大。从微电影经营——使之成为一个产业和微电影管理——使之健康发展两个角度,初探微电影在新媒介环境下的经营与管理策略,对微电影的未来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代靓 《新闻知识》2012,(9):81-83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借微博之力迅速发展起来,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的一次完美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从社会传播环境、市场竞争、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微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进一步从创意、内容建构、制作要求、商业模式、监管机制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挖掘微电影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电影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顺应电影时代的潮流,在新的阶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微电影.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在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微电影的发展中要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不断的进行完善.微电影在创作中,具备着相应的艺术特征,这有利于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区别于电影行业中其他的电影模式,促进着微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晶 《东南传播》2013,(7):88-89
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伴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微电影是"微文化"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艺术形式,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开创了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就微电影营销中出现的新特点、营销模式和传播内容等进行分析。在肯定微电影自身优越性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微电影指主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短片.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对教学、科研和传媒产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有学者所说:"微电影开创了高校影视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和传媒产业的‘新业态’."[1]可见,微电影的出现给提升中国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相似文献   

6.
杨洁 《新闻传播》2013,(12):100-101
在新媒体发展如沐春风的平台下,"微电影"一词,也迅速蹿红,成为继微博、微小说、微信等微事物出现后的又一新型产物。2010年《一触即发》成为中国微电影的处女秀,而作为广告与电影的跨界产物,微电影很好地迎合了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从"作品"成功转型成为"产品",成为一种新的炙手可热的营销模式。在当今的激烈竞争中,微电影以及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各式各样的营销模式中,微电影同样也存在着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分析看待它,并且认真思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式,思考如何才能使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7.
微电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电影类型,它依托着新媒体的崛起而迅速成长,并凭借其碎片化、自主式的传播优势,逐步成为时代的宠儿。由于微电影的"微"字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的大电影,它要求制作者在相对简短的时间内,将电影的情节、主题以及情感渲染等诸多因素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至此,本文将围绕着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展开,浅析微电影的制作模式与传播模式,以期更好地探清微电影未来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络生活已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微电影有效地依托新媒体,开始逐渐席卷整个互联网。近年来,随着《一触即发》和《老男孩》的迅速热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微电影的发展。同时,由于微电影具有丰富的创意性题材和便捷的播放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人们观影的习惯。而且,微电影作为网络时代发展下的产物,有效地体现出"微"时代下的特征,有效地符合了大众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生活模式。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影形态,它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形态,进一步体现出大众传播的新趋势。为此,本文通过对微电影的叙事手法进行着重分析,通过对微电影叙事艺术和主旨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分析现阶段我国微电影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了如何加强我国微电影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传播碎片化、大众文化多元化、电影与广告的完美融合等因素,进一步助推了微电影的迅猛发展。微电影的发展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在微电影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潜在的经营困境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着从盈利模式这个视角来探寻微电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峰 《东南传播》2016,(6):115-116
作为微时代环境下企业进行品牌立体展示的新型手段,微电影受到的青睐程度日益增强,微电影的发展模式也日渐增多,其中一种就是借助高概念电影的特征,形成广告型微电影的高概念发展模式。本文从广告型微电影的高概念特征分析出发,基于优劣势特征的扬弃分析了广告型微电影的高概念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其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国内微电影自2010年异军突起至今,在三个维度上发展着,这三个维度是艺术维度、商业维度和话语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正负两个向度,这三个维度六个向度,让微电影呈现出一种立体的三维架构和不断变化的态势。艺术维度:起步之中艺术维度是微电影作为影视类型所具备的一种共性维度。微电影是独特的电影类型。过去很多人不承认微电影是电影,把它等同于网络视频,认为它没有艺术性可言。的确,很多网络视频不能称之为电影,比如网民拍的家庭录像、搞笑片段、以及一些新闻报道、纪实视频等都不是电  相似文献   

12.
刘轶  张丽莉 《视听》2018,(11):27-28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蓬勃发展。从最开始《老男孩》的网络传播到如今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在"微传播"语境下各类微电影小视频迅速火爆,微电影不仅成为快餐时代的微文化代表,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了国产电影市场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格局。在电影产业越来越成熟的时代,多数广告选择软性植入微电影中,甚至部分广告产品选择采用微电影形式作为传播渠道,但播出平台能够涉足电视传播渠道的却还是寥寥无几,而与微电影相关的电视栏目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王振兴  代湘云 《今传媒》2020,28(5):128-130
微电影的诞生及发展是在经济时代下产生的,在当前世界经济新形态下微电影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新阶段中产生的经济形态也有所变化,可称之为"后经济时代"或"后工业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下面临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变化,这也是作为艺术的一种范式。作为视听艺术的微电影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形态的影响,其自身的艺术形态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反映着该时代下艺术形式的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后经济时代"经济形态的变化角度探索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形式,以此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态,与生俱来同互联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它一出现便受到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的热捧。但一直以来,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遭遇到非主流、边缘化的境遇。究其原因,微电影产业链尚未形成或许是其主要症结所在。本文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从微电影的前期策划到后期推广的产业链整合角度,探析如何利用互联网衍生和开发出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微电影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由此探寻出微电影"全产业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3,(21):44-47
"影视广告"的概念在单纯的电影时代专指胶片广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广告被囊括其中。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则为影视广告的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在梳理影视广告发展史的基础上,剖析了微电影的媒介特征,指出微电影的本质是它的广告属性。  相似文献   

16.
梁卓慧 《声屏世界》2013,(4):136-137
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为网友喜爱的一种新式文化消费品。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2007年5月底,"筷子兄弟"携近6分钟的原创音乐短片《男艺妓回忆录》(以诙谐的方式讲述日本一位艺妓与浪人令人捧腹和尴尬的前世今生)登场互联网,在网络快速传播。2010年秋天,"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一夜之间创下点击率的奇迹,"筷子兄弟"也凭借《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老男孩》开始被国人熟知,一个全新的产业"微电影"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上"微"名号: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社区、微电影,"微时代"已然来临。微电影已经成为当下热门词汇,企业宣传推出广告微电影,马英九竞选拍摄宣传微电影,小夫妻婚礼拍摄爱情微电影。微电影,让电影放下身段进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来。2011年1月,素有"微影之父"之称的青年导演杨志平率先提出了"微电影"概念,微电影这一新的词汇开始在互联网漫延。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它是依托新型传播平台——互联网而形成的新型电影艺术形式。微电影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影视艺术叙事模式,它在叙事人称、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空间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电影,形成了一个自由的叙事艺术体系。本文即对时下热门的微电影叙事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叙事时间和空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亦男 《新闻世界》2013,(7):277-279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大发展,微电影成为一个新兴的传播产业,微电影有着电影般细腻的画面效果又依托着传播广泛的网络为载体,已然成为电影艺术中一朵奇葩。本文以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微电影作为切入点,将微电影中的色彩与光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求光线与色彩对观众心理影响的重要意义,对微电影的研究和制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靳凯 《新闻世界》2014,(7):285-286
微电影是web2.0时代的产物,它的盛行集中体现了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在网络上可以引起很大反响,产生连锁式的传播效果,这与它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而微电影的叙事特质也深受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质。本文借助微电影这一传播工具,试从信息传播碎片化这一现象入手,分析微电影碎片化的成因、表现和问题所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发展轨迹和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