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教师在介绍本班差生转化工作时,曾通俗地说:要多给差生一点“想头”。细想起来,这话确有道理。给“想头”,按心理学观点来解释,就是给差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刺激。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有很多兴奋点,随时准备接收和输出信息。差生的学习,随手可以拈来许多“不及格”。这些情况接二连三地出现,就会造成差生  相似文献   

2.
吴爱敏 《考试周刊》2013,(95):78-79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差生"问题困扰许多家庭和学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呢?这就需要搞清以下问题:"差生"是如何产生的;"差生"有哪些表现;"差生"如何转化。  相似文献   

3.
关于“差生”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广大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大量的关于“差生”转化的研究或实践文章见诸报端 ,这为广大教师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模式 ,提高了教育质量。但是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今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如何认识、评价“差生”很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一、“差生”的界定值得推敲要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首先必须…  相似文献   

4.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差生”的转化过程是艰难的,如果出现反复,应采取单独指出的方法,不应在班上或公开场合批评,因为“差生”自尊心极强。教师要时刻注意这一特点。二、转化“差生”,方法应灵活“差生”的转化是一个意志过程,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差生”提出严格要…  相似文献   

5.
转化「差生」三法杨国珍在基础教育中,“差生”总是无校不在,无班不有。这里所说的“差生”,主要是指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与教学目的和要求相差较大的学生。实现“差生”转化的方法有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不少教师在这一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一位老师都想教好所有的学生,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事实上,有不少老师常常关爱优生,嫌弃甚至憎恶“差生”,以致师生间情感相悖,关系紧张,在思想上格格不入,形成了令人痛心的局面。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关爱“差生”,走进“差生”的心里,才能逐步转化“差生  相似文献   

7.
“差生”的问题使许多教师和家长处于烦恼之中。所以,如何转化“差生”成为教师和家长的主要任务。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了解“差生”的心理,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其次,教师和家长应该尝试运用“皮克马利翁效应”,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差生”是一种综合的偏常反应倾向。为了合理地解“差生”问题,在诊断“差生”时必须严格遵循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必须深入了解其人格的建构过程,分析各种影响人格建构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依照“差生”的特殊性进行教育和转化势在必行其中尤其要重视“差生”本人在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看一定要有一个着力狠抓的重点,那就是转化差生。我在这一工作的实践中,对差生实行六“优待”,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差生“心理治疗”的三个环节敖志凌,娜莎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针对差生的心理“症状”,耐心地进行“心理治疗”,使差生摆脱困境,收到预期的效果。一、满足差生自尊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理。多数差生原本就有学习欲望和热情,...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在学校这块苗圃里,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是“出窖的砖——定型了”。面对如此令人头疼的差生问题,我校从多年转变差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实行转变差生责任制。由于种种原因,每所学校里都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差生。为使这些差生摘去“差”的帽子,许多老师不辞辛苦,做了大量工作。但就学校整体而言,仍缺乏一整套检查、考评、奖罚的具体措施,因而在大面积转化差生问题上实际收效不大。鉴于此,淅川一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转变差生责任制”。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们喜欢把学业不良的学生称之为 “差生”。如今, 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差生”一词被列为教师忌语,取而代之的是后进生。虽然大家尽可能地回避一些消极的字眼,但是却不能回避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差生问题”。尤其毕业班面临着中考的选拔考试,不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就无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无法使更多的同学( 包括这些“差生”)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笔者试从心理学角度和教育学角度分析毕业班“差生”的病因,研究毕业班“差生”的转化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寻找病因 毕业班“差生”,有别于其他年级的…  相似文献   

13.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优生”各方面都不错,教师从感情上也容易贴近,自然关心得也较多。但“差生”则不然。有些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你的话就如同“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差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并不是说,“差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差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我认为。作为一个好教师,更要特别关注“差生”的成长,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也要从关注“差生”的成长着手,并且把最后的基点落在关注“差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14.
在转化差生工作中,有人提出要偏爱差生。我赞成这个提法,也是这样做的。对差生采取“倾斜政策”,多关心、理解和帮助他们,促进了差生尽快地转化。 1.“感情投资”增加一点。 大多数差生心理上都存在着自卑感、孤独感,自以为不如别人,对教师和同学感情淡漠。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决不能歧视他们,而要主动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对他们多尊重,多增加“感情投资”,促进差生良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增强转化的信  相似文献   

15.
要转化差生,教师必须针对差生的特点,努力做到“四心”。1.爱心。教师要有高于“母爱”的精神,对差生倾注满腔的爱,献上炽热的心,做差生的知心朋友,使差生消除自卑心理,能“抬起头来走路”,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从而转劣为优,变“铁”成“金”。2.关心。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转化措施,在思想上引导,在心理上疏导,在学习上辅导,在行动上督导,在生活上关心,在情感上亲近,使差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诚意,从而融洽感情,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差生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一、转化“差生”,应以心换心,“差生”思想活跃,反应很快,如果教师方法简单,他们不能接受,则会适得其反。对“差生”的转化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去加以感化,切忌简单粗暴,具体必须做到两点:一是相信每一个“差生”都可以转化为优生;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加以点亮。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差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升温则水,降温则冰,要转化先感化,经常亲近之。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差生”,融洽师生的感情,才是转化“差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差生”爱的情感。老师心中有“差生”,“差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才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教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多层次多形式对差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切实提高差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学习成绩,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针对我校学生素质差、差生面大这一具体情况,1988年三月份,学校提出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同等光荣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转化差生为中心,对每个学生负责,深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要求老师以为人师表的言行,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去影响、感化、教育差生,促使其转化。为此,学校设立了差生进步奖和教师育人奖。决定对做差班、差生思想转化工作有显著成绩的教师、班主任和在思想品质上、学习上确有较大幅度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有感触地承认:“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没有哪一位老师不这样认为。”转化“差生”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去转化他们,引导其迷途知返,由“差”转优,是老师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20.
“差生”转化是各类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差生”,要用真诚的爱感化“差生”,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作用,用耐心换取信任,用尊重帮助“差生”树立信心,给“差生”留“足”转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