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2.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空白”也称“艺术空框”.作者在作品中有意设置某些空白,让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去充填.这种不着一字的空白,提供了读者参与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能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接受者所领会和赋予的意义.正如德国格·格林在《接受美学简介》中所说:“作品里充满图表结构和暗射空白,图表要由读者吃透,空白要由读者填写.”.  相似文献   

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布水中沚。 反复吟诵这首《任秦风·蒹葭》,我们不禁感叹它不愧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而对其立意历来却纵说纷纭。《毛诗序》以为“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宋代  相似文献   

4.
一、解构式阅读的特点解构式阅读是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一种阅读方式。所谓解构,就是一种“双重写作”和“双重阅读”,也就是在作者作品的基础上,读者再进行一次创作活动。在活动中,读者根据文本进行阅读。由于读者本身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不同,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所领会到的文本意义具有不同性。因此,解构式阅读的方法,重新赋予文本新意义,使阅读成为写作延伸的一种阅读方式。解构式阅读是与传统阅读方式不同的一种阅读模式,具有本身独有的特点,表现为:1.地位的平等。在解构式阅读中,强…  相似文献   

5.
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接受理论的历史考查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借鉴接受理论的可能性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之一,人类对待与自己有关的问题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接受理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由联邦德国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所首创.它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来阅读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读者心中形成的形象并不一致,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形成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认为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是读者参与创造的结果,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于是就产生了接受美学,把接受问题作为一门学科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 :“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创作 ,还在于读者的阅读。”这说明阅读是创作的延续 ,读者要与作者产生共鸣来共同完成创作。产生共鸣首先是读者要研究作者与作品 ,探讨出作品的真情实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作者的创作动机或自我意识已在作品中实现 ,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无论是激动、感动而肺腑的 ,还是学来、借来而积淀的 ,都涵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 ,读者研究作品即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艺术就是对情感的处理 ,在我称之为符号 ,科林…  相似文献   

7.
教学断想     
阅读活动是一种理解活动,是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文本”的阅读,根据“文本”所显示的言语意义而对作者蕴于“文本”的意义的理解。但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生活经历及欣赏趣味和水平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有差异的。正因如此,所以,西方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菜特的说法,我们国家也有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林黛玉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这一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重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导言 文学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有可能不同,甚至会由此而创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比如鲁迅先生曾就《红楼梦》有如下评述:“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文章的理解,概括起来,大体上是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文章阅读是个人主观的事情,所谓“文无定解,诗无达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妨称之为“主观派”。一种认为,阅读首先必须搞清作者的意图,或主旨,否则就白读了。我们可称之为“客观派”。两种认识,各有各自的道理,也各有各自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作者写作当然都出于某种意图,有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来读者和作者之间必然存在天然的隔膜.但是我们不能容忍误读甚至曲解。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致力于靠近作者,聆听他真诚的心声,在历史和现实的万千聒噪中寻一丝清音,引导纯真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俗话:“一千条有水的河就能照出一千个不同的月亮”,西方也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其主旨却都是相同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4.
德国接受美学家霍拉勃曾勾勒出一条18世纪以来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路线: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者赋予的,因此产生了“作者中心说”;20世纪异军突起的英美新批评及俄国形式主义乃至后来法国的结构主义推翻了读者对作者信任的“作者中心说”,认为文学主角应该是“文本”,提出了“作品中心说”。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两位中坚人物罗伯特·尧斯和沃·伊塞尔,分别发表了《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和《文本的召唤结构》,于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研究从此崛起并独步文坛,左右20世纪后期以至今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接受美学在联邦德国兴起,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重视。然而,有一位特殊的“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就是作者。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自我阐释”,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文学意义的生成与发展,同时为文学互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论一向特别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并清醒地认识到诗作能否引发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功能。审美主体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不能感受诗作的审美属性,审美效应也就无从产生.刘勰曾经很简括地指出:“书亦国华,玩绎方美。”(《文心雕龙·知音》)作者应当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国华”式的作品,但要使这种作品的美感由潜在的可能转化为现实,还必须经过读者的“玩绎”,才能真正升华出美感效应。离开了读者的欣赏接受,作品便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和新兴方法论,它标志着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心由关注作品、作者转向关注读者——文本关系。“意义未定性”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连接作者的创造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的桥梁。从“意义未定性”出发,对《边城》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审视现有的译本,则不难理解这些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扁鹊之误     
扁鹊之误西方谚语中曾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易经》里亦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论,然而,人们在读罢《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之后,似乎早已统一好了口径,差不多众口一词地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以致使得这位“...  相似文献   

19.
好书过眼     
如同此前的“哈利·波特”和“鸡皮疙瘩”系列一样,“魔眼少女佩吉·苏”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的现象,然而作品并不以渲染阴森恐怖或者血腥暴力的场景来刺激读者的所谓胆识与想像。恰恰相反,“魔眼少女佩吉·苏”是作者塞奇·布鲁梭罗基于“虽然大街小巷里充斥着各种狂想小说,但我很想创作出能真正激发青少年乐趣(充满紧张、跃动感)的狂想作品”的概念来完成这部魔幻系列小说的。  相似文献   

20.
阅读 ,从文本中获取信息 ,它的本质是吸收。但是 ,在吸收的过程中 ,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创造者 ,因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美学这样描述阅读的过程 :本文 (作者完成的作品 )→传播(印刷发表 )→接受 (读者接受 )→创造 (读者的创造 )→变形 (读者对本文的超越 )。其中 ,“本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而从“接受”到“变形”就是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的过程。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环境描写的真实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情节结构的曲折性 ,现代派作品还往往留有作者无法解释的疑惑茫然 ,这就使文学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