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蔚然兴起的乡村教育是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也是现代农村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起点。陶行知作为其中“最中国化”的一位乡村教育家,对乡村教育素怀浓厚的情结。早在南高师任教期间.他就主张“设立师范学校.宜顾全农家子弟”.提倡“师范教育下乡”:在从事平民教育时期。他也曾经多次提出.“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号召“平民教育下乡”。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是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也是现代农村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起点。作为其中“最中国化”的一位乡村教育家:陶行知自1927年至1937年十年间,从晓庄到山海,对乡村教育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深入研究其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教育重要到什么程度,对于中国来说是无须求证的。回首上个世纪前叶,陶行知、晏阳初等一批知识精英已经意识到,中国向来以农立国,教育应为占中华民族最多数的贫苦农民服务。他们忧心忡忡,奔走呼喊,立志以普及“乡村教育运动”来改造中国乡村社会。中国近现代农村教育改革破冰突围的艰难历程由此肇始。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初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社会的舶来品传入中国后,社会工作在中国农村经历了初步本土化过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上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工作始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进入新世纪,发展农村教育对发展农村社会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农村教育建设与农村社会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农村教育建设中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等方面做初步浅析。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的倡导,本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其特点,指出了它的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价值和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教育史上,刘百川的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值得再现和再认。一20世纪初期,许多知识分子把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农村的复兴上,诚如梁漱溟所说:"要农村兴盛,全社会才能兴盛;……没有农村的新生命,中国也就不能有新生命。"一批爱国的教育精英们推开了乡村教育运动。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乡村教育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观点;“村级大教育”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模式,正是其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1926年至1937年间,黄炎培领导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浙(如江苏昆山徐公桥等地)一带开展划区农村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从职业教育入手解决当时农村社会危机的努力,推动了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进一步的开展,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实践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今天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 ,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 ,陶行知的某些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本文就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探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冯丽 《职教论坛》2015,(4):50-5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乡村教育家们试图通过教育与农业、农村的相结合来改变新式教育在农村难以推行的状况,并最终实现"拯救乡村、复兴中国"的梦想,从这一目标指向来讲,乡村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致使其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过分夸大教育功能以及其办学方向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尽管最初的目标并未实现,但乡村教育还是有历史贡献的,它的贡献在于推动了师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从这点来说,毫无疑问它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刘和平 《山东教育》2014,(10):63-64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一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4.
刘和平 《教师博览》2014,(12):10-10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与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15.
农村要发展,关键靠教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日益走向现代化,这给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引领中国乡村社会教育发展方位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当前农村教育现代化明显动力不足,还存在教学设施落后、教育理念陈旧、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应当通过更新教育理念、重塑城乡教育关系、传承农村文明香火和创新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等路径,走中国特色乡村教育振兴、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教育信息化之路,引领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是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乡村教育理论不但是以中国传统化为奠基,兼容西方现代明的精化,而且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内容丰富而深刻。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是我们今天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4,(9):17-17
刘和平在2014年7月31日人民网教育频道撰文指出: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个“孤岛”.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多有抬头,不少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态度消极,认为它在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的今天,已经无力振作了。这和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并没有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更多地承担乡村生活的适应与改造,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社会先进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开明人士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鼓与呼,就发展农村教育提出的一些设想,不仅为以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教育实践作了必要的准备;而且揭示了发展农村教育的某些规律性:1.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只靠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更要靠农民自身的觉悟。2.必须打破社会的不平等,建立工农阶级当家作主的政权,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政治上的保障。3.必须从经济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使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坚实的经济基础。4.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发挥法律、法规的功能,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发挥已有教育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却在加剧,并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