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用已发展的双倒易边界元和Laplace变换、反变换相结合的方法求解非傅立叶导热 ,对于一类等温进口条件下的问题 ,数值预示了热波导热、非傅立叶导热和傅立叶扩散的温度场随时间推进的不同特征 ,并且发现了温度变化前缘的推进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热、质非经典传递过程的“瞬态薄层”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超常热、质传递过程的“瞬态薄层”模型———在超常热、质传递条件下 ,紧靠介质内受热或质扰动的位置 ,存在一“薄层”区域 ,该薄层内的热传导或质量传递必须考虑非经典 (非傅立叶或非费克 )传递效应 ,在薄层外、介质内其他部分的热、质传递仍近似符合经典热、质传递定律 (傅立叶和费克定律 ) ;“瞬态薄层”内的非经典传递效应只可能在热、质扰动过后的极短瞬时存在 .在分析介质内的非傅立叶导热行为的同时 ,根据热、质传递的可类比性得到非经典质量传递“瞬态薄层”的厚度与质松驰时间、质扩散系数以及质量扰动的强度和瞬时性强弱的定性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分步傅立叶方法数值模拟皮秒脉冲在色散缓变单模光纤中的传输,计算和分析了初始啁啾时色散缓变光纤中皮秒脉冲的孤子效应压缩的影响.通过分析脉冲压缩比,最佳光纤长度,压缩后的脉冲峰值功率和脉冲压缩质量的变化,发现加入初始啁啾,能使皮秒脉冲得到更好的压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导热系数测定所用的设备,试验原理、检验依据;比较了不同温差下,测得的导热系数值及精密度;得出结论:在选定的温差变化范围内,温差时导热系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光热反射技术的原理,采用柱坐标下的傅里叶导热模型,以矩阵传递的形式,推导并计算得出连续型、脉冲型频域光热反射法(FDTR)的理论相位表达式,比较了二者测量2种常见结构的信号敏感度,得到具有不同基底热导率、薄膜热导率、界面热导的薄膜材料的FDTR实验测量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结合最佳拟合频率段的选取,采用合适的FDTR测量方法,可得到更高精度的材料热物性参数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配点残差法求算了球体单变量非稳态导热问题 ,在与解析解比较后证明 ,此数值方法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建立二维柱坐标系导热微分方程,分离变量计算了聚光系统中电池和热沉的温度分布,其分布规律与贝塞尔函数有关;通过分析数学函数曲线趋势,预测其温度变化规律.参考试验条件,数值求解电池与热沉温度分布情况;理论分析与数值求解结果吻合.通过分析,提出聚光光伏散热方式的选择必须考虑高效、均匀散热效果,为进一步提高聚光转换效率和散热系统合理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热超导”(或超导热),并通过导热现象与导电现象的类比,指出了“超导热”现象存在的可能性。 一,引言 导热又称为热传导,是传热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导热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的热运动,使能量(热量)从温度较高处向温度较低处传递。对导热规律的研究在实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对导热现象的认识最早可能起源于对热胀冷缩现象的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传热学这一研究领域,其中有关导热规律的研究已涉及到当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利用基于线热源法的热特性分析仪(KD2Pro)测试各类混凝土试件的导热系数,探讨不同再生骨料替代率(0%、30%、60%、100%)、不同水泥量(354.5kg/m3、433.3kg/m3和557.1kg/m3)对再生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通过对本试验结果的分析可知: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和水灰比的增大,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减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大功率LED封装材料热分析中的应用,同时对1WLED的封装结构进行了热模拟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的粘结材料和3种不同的热沉材料对LED封装结构的温度场分布,并对所模拟出的温度分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高封装的粘结材料和热沉材料的导热率能够有效地降低芯片温度,从而提高LED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以变系数径向导热问题为研究对象,由傅里叶导热定律提出了较之文献更为合理的热导计算方法.根据流的相容性原理分别推导得出极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系下新的界面半径和界面导热系数插值格式.通过几个变系数和非线性导热问题对插值格式进行考核,并与文献中的插值格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推导的格式充分考虑了变截面和变物性的综合影响,对于非线性和变系数导热问题能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激光脉冲激发的超声脉冲波形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振庭 《科技通报》2001,17(5):38-43,48
在激光热弹产生超声的研究中,对于产生超声的激光脉冲波形,大都是采取简化处理了的矩形脉冲或三角形脉冲,这样的处理虽然在计算上较易得出结论,但它与真实的高斯激光脉冲有较大的差别。为此笔者采用更接受于实际激光脉冲波形的梯形脉冲模型,应用热传导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对半无限大介质中所激发的超声脉冲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得出了比矩形脉冲更具有普遍性的结果,也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吴丰 《科技风》2014,(6):44+46-44,46
运用MATLAB软件中的PDEtool模拟了无热源二维热传导过程。选取不同的边界条件,得到相应的模拟结果,并讨论产生结果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for solving unsteady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 which is based on a time–space boundary residual method with heat polynomials. More specifically, it employs an integral least squares criterion for the initial and boundary residuals so as to determine the unknown coefficients in a trial expansion of heat polynomials. Though it treats only one-dimensional cases, the present approach shows a good applicability for such heat conduction problems.  相似文献   

15.
微型钢管外表面温度场可视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测量微管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并解决沿微管轴向导热对微管内部对流换热的影响,本文首次把非接触式测量温度方法引入到微尺度实验中。本次研究搭建了能够进行气体、液体流动与换热的微流动实验台,用蒸馏水作为工质,采用红外成像仪加专用红外放大镜头对微型钢管表面温度场作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了在Re数不变时,不同加热功率下内直径为168µm和外直径为406µm微型钢管外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图,进而能得到了沿轴向温度对沿轴向长度的二次导数。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推导获得了沿轴向的导热对内部对流换热的关系式。实验与理论推导结果表明,在微圆管单相流情况下,其轴向的导热对管内对流换热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6.
言圣  牛丽  蒋忠环 《科技创业月刊》2012,(5):174-175,178
五牧场区煤系地层底下存在燕山期火成岩侵入体,为煤变质提供了热动力;该区张性断裂构造使岩浆热传导和热液流动具有顺畅的通道;煤系地层上部的泥岩层起到隔热作用,煤层在长期热效应作用下形成不同变质阶段的煤种,故该区煤变质成因类型为区域岩浆热变质。  相似文献   

17.
热传导方程是工程中很重要的偏微分方程,工程上利用它描述某个区域内的温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这种方程常被称作扩散方程。研究热传导方程的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解一维线性初边值热方程的分离变量法及其pdepe数值解法。结合实例讲述了如何用pdepe函数编程求解热传导方程。  相似文献   

18.
轴对称双倒易边界元法的f函数及其奇性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右端项为径基函数的三维泊松方程,推导了轴对称情况下双倒易边界元方程求和形式的 f函数通式.通过对f函数取积分平均和根据计算区域特点选取不同类型的 f函数组合,消除了f函数在对称轴上呈现奇性的不足.通过计算轴对称实心圆柱体和球体的非稳态导热问题,很好地验证了对f函数的选择和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Two different bond-graph schemes for the modeling of circulating fluid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The first uses a heuristic approach wherein the flow path is broken into segments. Each segment has separate hydraulic and thermal submodels which are linked with active bonds. The model is general enough to handle natural convective flows, heat storage, conduction, forced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and heat energy sources. The second method, applicable to pumped flows, uses a modal analysis approach to derive state equations for the modal temperatures, the time varying coefficients of the spatially varying mode shapes in a separation of variables solution for the temperature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Two examples are worked to illustrate the model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using the first method and a simple analytic solution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eco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