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和空间等因素是腐败现象的生成载体和背景,社会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以及特殊空间与腐败现象紧密关联,探寻腐败生成的时空因素,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有着生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间和空间等因素是腐败现象的生成载体和背景,社会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以及特殊空间与腐败现象紧密关联,探寻腐败生成的时空因素,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校反腐败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成本小于腐败收益、腐败现象的冲击、权力监督虚弱等原因造成了高校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坚持党纪约束与制度约束相结合,严惩腐败分子以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腐败现象多发高发,在腐败领域、腐败主体、腐败形式以及腐败影响等方面日益呈现出弥散性特征。这一特征的生成有着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社会、高校等多个层面思考治理之策。  相似文献   

5.
具有强specification性质的连续流,其周期轨所生成的不变测度的集合不是变测度空间内的稠密集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一,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现的不断滋长是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第二,新旧体制交替与权力人格化,是产生腐败的制度原因;第三,在法制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因素;第四,治党不严,惩处不力,助长了腐败现象的蔓延。文章提出了反腐防腐的几点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和党纪政纪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全方位的防腐新体制;加大反腐斗争力度,树立长期作战思想。  相似文献   

7.
高校干部腐败主要有经济类腐败、行业类腐败和学术类腐败。高校干部腐败的生成有其一般机理、行业机理和文化机理。防治高校干部腐败现象发生,必须构建科学高效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和完善基层纪检工作体制;必须建立权力结构科学化配置体系、权力运行规范化监督体系和廉政风险信息化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民众深恶痛绝的现象,民众漠视腐败现象,无形中民众纵容了腐败现象。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防患于未然,是最佳的反腐倡廉途径和手段。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增加科技因素,创新防治腐败工作模式,依靠群众力量,形成防腐合力。  相似文献   

9.
伴随中国改革的进程,腐败现象日趋严重,并有继续蔓延扩展之势。其原因何在?对此,我们必须把腐败现象放在当前社会转型这个特定历史背牙下,对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寻根求源,从根本上找出其症结,从而深刻认识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败的艰巨性,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抑制腐败的发展,而最终消除腐败现象。一、腐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定产物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是权力与金钱的联姻。当今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视腐败为社会毒瘤,它严重地腐蚀着社会肌体,滋扰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侵害…  相似文献   

10.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腐败现象武汉大学李斌雄打倒“官倒”,反对“腐败”曾经是引发高校学生参与89年政治动乱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党和国家目前开展反腐败斗争中,正确引导学生从深层次,全面认识权力腐败现象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的...  相似文献   

11.
权力不等于腐败,但权力的滥用必然导致腐败。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腐败不除,国无宁日;贪官不倒,民不安生。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压缩权力的滥用,从而在源头上预防和铲除腐败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使腐败现象严重化,但腐败现象并不是市场经济行的必然结果,腐败现象仍然是剥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而且成熟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可以遏制腐败,反腐败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教育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教育腐败已经是全球教育领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对国外教育腐败的表现特点、产生原因、影响因素、防治对策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我国教育腐败研究或我国教育腐败的防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村干部腐败现象突出、特点明显、危害甚大。村干部腐败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体制因素和机制因素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4,19(3):42-44
当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腐败主体由个体向群体发展,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呈现出明显的团伙性;腐败类型由权钱交易向权钱、权色、权权交易发展,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腐败现象已从一般的行政管理部门蔓延到党政领导机关、司法机关、组织人事等要害部门;大案要案的数量逐年增加,并有向高层官员蔓延的趋势;腐败现象“高智化”,腐败分子作案方式和手段更具隐蔽性;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常成为腐败高发区;腐败涉案范围由内向型向涉外型发展,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境)外转移赃款赃物并向外潜逃;腐败利益的掩盖形态由直接隐匿向“洗钱”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的历史条件下,腐败已成为危害我们党政治、经济建设的大敌。当前腐败现象具有:隐匿性、交易性、行业性、顽固性等特点。腐败现象的产生有体制方面,也有市场经济方面的消极影响,还有对权力监督约束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原因等。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产生需要:加强教育,筑起思想防线,使人不想腐败;强化制度建设与监督体系,使人不能腐败,严格执纪,加强大案要案查处力度,使人不敢腐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当前腐败现象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历史的根源——剥削制度的残余影响;现实的原因——新旧体制杂交引起的弊端,精神的因素——腐败主体道德理性的贫困。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期以来,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发展,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有人把当前腐败现象严重说成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是搞市场经济的结果,似乎不搞改革开放、不搞市场经济就没有腐败。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腐败是权力的腐化变质。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腐败产生的原因至少有:我国封建社会残存的权力膨胀痕迹,再加之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两者结合便是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形态残缺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诱发着腐败;市场经济体制不配套…  相似文献   

19.
把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 ,用所谓的“对各种社会的危害是相同的”、腐败现象的“共发性”、腐败现象的“可控性”的论点加以概括 ,并把其作为共同的特点特征加以阐述 ,模糊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 ,忘却了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腐败现象属权力腐败 ,治理腐败应从权力制约入手 ,强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一种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对社会肌体有着极大的侵蚀作用。腐败现象是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伴随的,它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因此,消除腐败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任重而道远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消除腐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革开放后,一些人受经济利益驱动,为追求一己私利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致使腐败现象有趋于严重和泛化的倾向,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和不满。因此,反腐败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和经常之事。要有效遏制腐败,就需要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