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     
<正>在中国大陆,系统性的性理文学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厚的成果。首先,在某些中国文学史和断代文学史的著作中有部分章节概述了宋元明理学家的文论和诗文创作情况,如刘扬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对"宋代理学诗"有所论及。其次,出现了一批研究理学与文学的关系、理学家诗文创作的专著,如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莫励锋《朱熹文学研究》、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等。再次,在理学家  相似文献   

2.
挚虞《文章流别集》依时代为序,以文集、文论、文志三条结构编撰全书,较早地建构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批评模式,在中国文学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挚虞以"文章"笼括众家之体,显示了文学史"全史"建构意识,《文章流别集》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较全面的各体文学史料,《文章流别论》成为分体文学史专论,《文章流别志》、《文章志》则显示了以作者为线索的文学史雏形。挚虞以流别为主纲,以作者为辅线的总集编撰体例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写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经典进入"中国文学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各种冠以"中国文学史"名称的文学史,其实基本上只是汉文学史。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学史",必须是收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作品从而反映出各少数民族文学面貌的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写入"中国文学史"既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又有实在的理论根基,还有中外经验可鉴。只要真正更新了观念,正解了标准,放大了编写队伍,它就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我在这里所说的“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的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的写实主义。之所以要拿中国的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的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的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的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的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的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的过程中,潜在着哪些实质的差异,两国的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的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的现有的论著中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日本红学家大高岩(1905年10月—1971年4月)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喜欢《红楼梦》而自费来到中国,于1929年6月—1932年1月之间,在大连、北京、上海等地度过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流浪"之旅。大高是日本较早系统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其《红楼梦研究》是日本第一部红学专著,他对《红楼梦》的喜爱甚至到了要为此舍弃亲友和祖国的地步,在古今中外红迷中实属罕见。同时,大高岩还是较早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日本学者。本文通过大高岩旅华期间的日记《燕京日记·沪上日记》,梳理以下三大问题:大高岩的旅华动机、目的、经过;他在中国期间的红学研究及其他学术活动;他笔下的中国形象。这些内容,不仅为研究这位超级"红迷"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还有助于了解那个特殊时期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些淹没在历史潮流中的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6.
韦勒克和沃伦在其<文学理论>中曾经对英国文学编史历史进行回顾,指出,"应当承认,大多数的文学史著作,要末是社会史,要末是文学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史,要末只是写下了对那些多少按编年顺序加以排列的具体文学作品的印象和评价",因而"只是把文学视为图解民族史和社会史的文献,而另外有一派人则认为文学首先是艺术,但他们却似乎写不了文学史.他们写了一系列互不连接的讨论个别作家的文章,试图探索这些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但是却缺乏任何真正的历史进化的概念".所以,他们质疑说:"写一部文学史,即写一部既是文学又是历史的书,是可能的吗?"①可见文学史的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傅正谷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出版。 梦与文学有不解之缘。把写梦的作品当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类来进行史的考察,目前尚未有过。傅正谷的《中国梦文学史》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填补空白之作。在这部书中,作者独辟蹊径,采取了“论”、“史”结合的方式,先以“总论”解决理论前提,继而以“史”带“论”,以“论”说“史”,描述与评论并轨同行,最后的“结论”再做理论研讨。该书独特的任务、独特的观点、独特的体例和独特的写法,是以往文学史著作中所罕见的,从而形成了该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有评论者指出,该书“材料丰富,立论大胆,至于其中某些新见,虽然还有可斟酌的余地,但也不失为有启发性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8.
<正>一、研究缘起1.对"言论NPO"调查数据的再思考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言论NPO"于2014年9月9日公布了在中日两国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关于中国对日本的印象,回答"不好"和"总体来说不太好"的中国人所占比例为86.8%,较2013年时的历史最差值(92.8%)相比略有好转1。"言论NPO"这个数据是否也反映了肩负着中国未来的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形象的看法?如果不是,那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多年来,中日都有学者对中国  相似文献   

9.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到底是方法的探索。有意义和价值的方法能使已有的理论展示出新的维度和新的魅力。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马树德翻译、德国波恩大学中文系教授、汉学家莫芝宜佳著的《〈管锥编〉与杜甫新解》(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一部极为优秀的汉学著作。看她的书名,我们会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学者钱钟书的《管锥编》本身就像一片多种语言组成的“引文丛林”,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作者的思绪似在时空中随意跳跃,而且《管锥编》原本就是中西方文学的比较性著作,它提供了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放在一起加以考察的可能。那…  相似文献   

10.
旧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构成,然而自清末民初起接踵而至的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再加上中西方从科技到文化的剧烈碰撞,在中国学术界很快形成"西学至上"的主流思潮,开启了西方文化挟裹下颇为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检讨模式,也因此影响到文学史的书写,造成如今大部分现当代文学史残缺的现状。实际上从"五四"以来旧体诗词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拥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群和作品,更贯穿于现当代文学进程中,影响着白话新诗的发展。将参与现当代文学史进程的旧体诗词重新纳入其中才能恢复我国历史与文学史的本来面貌和完整性,还原客观存在的、被遮蔽的文学现象,这对于今后我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卫英 《文化学刊》2009,(1):180-181
新时期以来,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从体例上看,除专门的东北现代文学史外,史著中有对作为东北文学通史组成部分的东北现代文学历史的描述,也有对东北文学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历史梳理,以及对东北现代文学史论结合的阐读。高翔先生多年致力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将数年累积撰写了《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以下简称《文学世界》)一书,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是一部颇多创获的论著。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诗学研究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通过对文学流派、文学题材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发展史观。《文心雕龙》完善了中国诗学的载道、言志理论的叙事抒情观,与西方诗学传统中重视"摹仿"与"再现"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史从古希腊原始神话开始、经历古罗马悲剧时期、中世纪教会文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理性文学、浪漫主义赞美大自然的诗歌、现实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主义流派纷呈的阶段发展,文学体裁日益丰富,反映的主题形式多样。纵观整个西方文学史,每个阶段的转型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发展,人性的高扬或者失落贯穿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人的认识和观念也反映在西方文学的作品和著作中。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关于唐人传奇性质与地位的判断构成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之常识,而近年来部分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其质疑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传奇源自汉魏"志怪"与"始有意为小说"。其实,"志怪"与"杂传"并不是一个逻辑层面的概念,两说并不矛盾。鲁迅立足于现代立场对于唐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部分——传奇文进行文体性质的追认,符合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也符合文学研究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其鲜明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8月 7日至 1 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以“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为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季羡林、傅璇琮、严家炎、叶嘉莹、江蓝生、杨义、胡显章、邓绍基、钱中文、蓝棣之、王富仁、钱理群、孙康宜、倪豪士等近百名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的汉学家出席会议并提交了论文。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对话 ,借鉴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文学的理论、方法和已经取…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文学史上相应地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体裁的文学理论。乡土文学理论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颇有意义的研究对象,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民间想象的"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是对现代文学的突出贡献,值得探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正>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性"自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伊始,学术界就将其应用到中国文学全球发展的论述中。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从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的"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观念因此得以创生。郑振铎是中国最早系统论述世界文学的学者,他于1922年发表的《文学的统一观》一文,认为人类文学虽有地域、民族、时代、派别的差异,但基于普遍的人性,文学具有了世界统一性,这就是世界文  相似文献   

18.
洪弃生的《寄鹤斋诗话》是台湾诗话著作中文学成就较高的一部,作者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品,阐述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同时,身处晚清割台、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巨变之中,洪弃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拒绝日本文化,通过诗话创作坚持诗歌正典,坚守"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回归诗歌雅正。  相似文献   

19.
这个采访是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引起的。这是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著作。一个欧洲人把中国文学史有观点地谈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关注的是,西方汉学界是如何将原本从语言学出发而进行的汉学研究,现今已将其枝蔓延伸至“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并铺展开来,这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日本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日本浪漫主义王向远一、作为中西浪漫主义之中介的日本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凡是留学英美回来的文学家,无论是思想倾向,精神气质还是文学趣味,大都是非浪漫主义或反浪漫主义的,无论是学衡派的保守主义,还是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