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品牌形象塑造有利于促进十堰转型发展,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战略,对十堰转型发展、城市品牌形象进行了科学、准确定位。十堰城市品牌形象塑造除了常用的广告模式、名企模式、景点模式、活动模式外,还应注意位置模式、协作模式和宗教模式这三大特色模式。十堰要结合城区功能,进行太极武当文化、汉水郧阳文化、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文化、东风汽车文化建设,并在城区南部突出秦巴文化、武侠文化建设,把百二河文化景观带和四方山生态文化园打造成十堰城市品牌形象综合展示区。  相似文献   

2.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主要由滨水区绿地生态、滨水岸线工程生态和滨水区建设生态构成。城市滨水空间建设要实现环境生态化,应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生态特殊性,在滨水区绿地注重滨水湿地保育,保护自然植被,优先培育当地原生植物;在滨水岸线工程中,尽量保留河道自然景观和可渗透土地,设置保护区域缓冲带;滨水区的建设,要留有足够的滨水地带宽度,强化滨水的空气环流,最小限度改变自然环境状况,继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3.
滨水公园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其对提升城市的品位、环境质量、景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探讨滨水公园的设计理念及手法,明确提出特色化、人性化、生态化、资源再生及传承历史文脉的城市滨水公园设计方法,并侧重就植物配置角度对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设计进行系统性阐述。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公园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资源,它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城市景观的丰富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以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滨水公园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及手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特色的、人性化的、资源再生的及传承历史文脉的城市滨水公园设计方法,并从水系处理、水岸设计及植物配置等角度对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设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公共区域景观设计中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如何在滨水景观中承载历史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蕴涵独特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环境,是现今设计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池州市香格里拉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解读,具体阐述地域文化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承载与再现.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崭新的旅游产品,依托于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进行兴建和开发,不仅能促进城市生态文明深度发展,而且有助于强化城市的生态形象和构建城市绿色旅游。城市生态发展的重视不仅能够推进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而且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产生积极地影响。研究立足于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和城市生态发展的内在关系,着重从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行讨论,并提出优化的路径构想,旨在实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与城市生态文明共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城市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经济亚系统的协调发展,而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城市人文环境。原生理念强调原始、自然和文化积淀,重视城市的历史传承;人文理念强调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的人格本位,实现城市环境对城市人群的良好服务;生态理念则强调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的和谐与协调,追求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依托河流所构建的城市,在其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正确理解城市河流的个性,综合考虑以河流景观开发的相邻区域与构成城市空间的所有要素,把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融合到滨水景观设计环节中,最终把城市设计成一个富有生命的滨水景观城市.  相似文献   

9.
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待汉水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其命名、学科定位和学科内容等涉及学科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提出“汉水文化”的命名,是因为更符合这一区域属于多种文化特征分布区的现实,更符合我国以水命名的传统,还可以以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包容其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汉水文化的学科定位,首先,应将汉水文化的学科性质界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其次,在文化学、历史学和地理学这三个学科的互动中,确定汉水文化的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性性质,而在这种互动中确定文化地理学的立场更为现实。汉水文化的研究内容应从汉水流域及其略略延伸的周边地区的移民迁徙活动和方言、居民的组织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巫术和祭祀、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等方面,采用以田野调查为主、结合传统文献的综合研究路径,进而总结出汉水文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记忆,保护和发展城市文化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历史文化街区等历来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但我国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文化缺失等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在城市新区建设中融入城市文化要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美国规划师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展示城市文化,并以滨江红色文化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城市文化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中的空间表达.  相似文献   

11.
在邯郸市滏阳河人民路至陵园路滨水景观的规划中,以静观和游赏植物景致,满足人们亲水近水戏水需求为中心,再现并提升滨水环境质量与景观特色,形成水、绿结合,水、景交融的注满活力与生机的环境景观。创造人文与自然共舞的公共休闲空间,在建设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渗透和过渡,创造人工与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的怡人空间方面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汉水中上游文化作为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主要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区域在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人文性差异及其导致区域兴衰的过程。汉水中上游文化因其历史地理位置而致的南北交融过渡与边缘临界的客观特性,决定了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潜在的活性文化资源正如其自然生态资源一样,在近现代混乱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被严重破坏,与贫困经济相应的“低层次文化”现象持续存在。在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汉水中上游地区的社会转型尤其依赖于文化的新生。  相似文献   

13.
襄阳文化的定位是"一体多用,体用一源"。即以汉水文化为体,以由此衍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人文景观、人文精神为用,以发展现代创意文化产业为途径,打造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把襄阳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人文之都。  相似文献   

14.
黄配配 《考试周刊》2014,(56):33-34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审美文化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以连云港为例,具体分析连云港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对于人文历史文化的继承,从人文历史文化建设角度分析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城市审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继承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才能弘扬城市多元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5.
空间形态是城市滨水历史街区文化沉淀中最外显的部分,也是奠定环境格调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空间形态的遗产保护、规划设计与业态的经营管理两个角度切入,以杭州湖滨街区为案例,探讨了城市滨水历史街区空间更新与业态更替的融合与矛盾,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最后提出了空间设计与业态经营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洛阳水文化高地建设要生态先行,以深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等项目工程,实现"一河清水入洛城"的目标。打造洛阳水文化高地,要彰显城市历史文脉,通过河流水系景观讲述洛阳故事,建构心灵栖居的诗意场所。对洛阳河流景观进行大力度的建设、改造、提升,以丰富城市景观肌理,传承创新河洛文化,展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魅力,有力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和社会经济发展。期待在中原大地、在"一带一路"的起点,把洛阳建设成为一座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东方文明都市。  相似文献   

17.
城市滨水景观带是展示城市形象、提成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区域。滨水景观带的规划涉及生态保护、水体调蓄、功能策划、交通组织、景观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容。马尾河是绵竹的母亲河,文章以马尾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大尺度城市滨水景观带规划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水环境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态资源,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实施中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分析了城市规划与水环境的关系,提出水环境建设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水环境治理应标本兼治,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城市居民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9.
“人民城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城市属于广大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三个方面。国内外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造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活动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要遵循人民城市理念,增强人民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多元空间需求,加强、提升城市的人文关怀、公共服务和空间品质。黄浦江和苏州河作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再造过程体现了鲜明的人民城市理念。上海市“一江一河”建设案例的经验对于探索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造的可行策略具有启发意义:公共空间再造应注重提升空间开放的共享性、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性、促进空间发展的持续性、扩大空间治理的参与性。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再造为城市公共空间再造提供了理论启发和现实指引,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再造要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与治理,为民众创造美好城市生活,应从价值取向、政策设计和行动策略等方面努力践行人民城市思想:首先,要坚持人民城市的核心价值取向,充分调动人民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人民在城市公共空间再造中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古城太原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熏陶中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内容。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水系不断萎缩,相伴随的水文化持续衰落。通过研究和追溯太原城市水文化的历史发展、构成方式和历史分布,发现水文化衰败的原因存在自然和人文两大影响因素。为了促进太原水文化再生,传承发扬古城传统历史文化,太原市应该以水为核心进行城市规划,并对河道水质和水源问题加强管理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