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侵权责任法>独立于债法的立法背景下,建立完整的自助行为制度更有助于侵权责任法补救、制裁与预防三大功能的全面实现.自助行为可以弥补<侵权责任法>补救功能的负面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该法惩罚功能的有限性实现.但我们对最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关于自助行为制度的缺失感到遗憾.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与现行的<侵权责任法>应采取一般化与类型化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构建完善的民事自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民事权益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侵权责任免责事由是侵权责任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但是由于我国采纳大陆法系的立法传统,在侵权责任立法方面特别是免责事由方面存在不易理解的方面。文章试图对与侵权责任免责事由相关的概念,如:侵权行为、侵权责任和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侵权抗辩事由和侵权责任违法阻却事由等概念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免责事由的规定进行了简要的评析,提出了自己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及第47条分别规定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和恶意产品责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是我国民事基本法律首次对两制度的明确规定,是我国立法上的重要进步.但同时,因为两种制度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及制度功能等方面多有交叉和重叠之处,在实际同时运用时会带来困惑,但《侵权责任法》及我国此前的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中对此均无明晰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2002年12月23日,我国第一部民法典——民法草案提请九届全国人大首次审议。草案分九编、1209条,包括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人格权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是新中国法制史上条目最多、内容最多的一部法律草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于2007年9月26日至28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和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这是民法学界第一次以侵权责任法立法为专题举办的研讨会,标志着围绕民法典制定的学术研讨活动转入了侵权立法阶段。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  相似文献   

6.
原因力作为我国数人侵权体系因果关系认定及责任分担的特色规则,在现有定位上体现出了事实/法律因果关系理论的双重属性。但这种综合式的定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原因力理论的实质与内涵并不明确;其次,在确定数人侵权责任分担中所起的作用也并不明确。一方面,原因力理论在事实因果关系层面上与"实质因素说"关系具有可对比性;另一方面,其在法律因果关系层面与"比较过失说"也存在对比性。因此,把《欧洲侵权法原则》与我国《侵权责任法》进行综合对比后可以发现,我国《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体系未区分事实因果关系及法律因果关系。这种混同使得原因力理论在实际运用中间接等同于因果关系理论。因此,数人侵权中的原因力在事实因果关系层面并无存在价值,在法律因果关系层面的作用也应做限缩解释。  相似文献   

7.
民事习惯在民间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属于我国的本土立法资源。民事习惯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模式有关,在法律上有补充和辅助制定法的优势。因此,通过分析民事习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原因,结合民事习惯的法律功能,主张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立法经验,而且也应该充分尊重民事习惯的渊源地位,注意对本土立法资源的吸纳,借以丰富民法典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侵权责任法(草案)》已完成了三次审议,但从法工委起草的《草案》和学者提出的建议稿来看,我国侵权立法中要如何规定网络侵权尚远未达成共识。网络侵权应采以主体为类型化标准;网络侵权类型中的主体,其侵权规则应已较成熟,且排除与《侵权责任法》一般性规定中规则相同的内容,也要排除只适用于特定侵权客体,可通过民事特别法加以规定的情形。在立法编排中,网络侵权类型应通过以主体为编排标准作出集中规定。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公民的民事权益似采用概括保护方式,但是由于纯粹经济损失的特殊性,其涉及到最难以把握的利益衡量——行为自由与权益保护,因此,我们不能一概予以保护,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也应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本文将从各国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立法模式的比较以及欧洲侵权法原则的启示出发,在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下为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模式寻找一条符合我国立法和实践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7条的法律性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数人环境侵权的外部责任承担规则,另一种认为是内部责任划分规则。从民法解释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观点既符合文义和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又有利于维护司法稳定、平衡当事人利益。从发达国家来看,德国、日本等国近年来扩大了数人环境侵权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我国民事立法体系与德、日相似,且环境侵权频发,同样需要对污染受害者进行更及时充分的保护。因此,我国应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7条解释为各环境侵权者之间内部责任的划分规则,而对外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总则的规定,可以用它来确定责任如何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