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所著的《废艺斋集稿》是一部教授残疾人学习篆刻、风筝、编织、脱胎、织补、印染、竹雕和烹调等谋生技艺的文献。因为曹雪芹留世的作品并不多,所以自从《废艺斋集稿》进入学术界视野以来,专家、学者对其是否为曹雪芹佚著的研究、考证、讨论及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廖志斌 《职业圈》2007,(20):97-98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初见宝玉这一情节的描述,不仅对男女主人公做了正面描写,也集中展现了作品中大多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文章认为曹雪芹成功之处在于借助独特身份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展开,逐一展现出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巧发其中,精于安排,充分展现了曹雪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和传神之笔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3.
廖志斌 《职业圈》2007,(10X):97-98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初见宝玉这一情节的描述,不仅对男女主人公做了正面描写,也集中展现了作品中大多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文章认为曹雪芹成功之处在于借助独特身份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展开,逐一展现出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巧发其中,精于安排,充分展现了曹雪芹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和传神之笔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4.
晓杰 《文化交流》2012,(9):73-76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顺治年间杭州人洪昇;《红楼梦》故事发生地在杭州的西溪一带。这一石破天惊的新说,是“土默热红学”创始人土默热最先提出的。今天,这个新说正在杭州乃至国内外悄然热传。异端真伪有待科学考证,而它只能以事实来证明。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涵,沉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物众多,事件繁乱,作者之所以能驾驭自如,游刃有余,除了其高超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则在于其种种严谨的写作策略的使用。通过对作者所想写、文本之展现的分析,结合读者的解读,可以发现,曹雪芹为达到其述祖德、明盛衰、传闺阁、叹宿命、言不朽、显亲历等多重创作目的,是精心设计过多种写作策略的:1.述祖德用的是"以南写北",将真事隐去。2.明盛衰用的是"以北隐南"。3.传闺阁用的是建造大观园。4.叹宿命用的是设计太虚幻境。5.言不朽用的是石头著书。6.显亲历用的是设置通灵玉与贾宝玉。这六种写作策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巧心佳构、椽笔运转,而且表达了《红楼梦》深远的思想内涵。可以说,《红楼梦》的写作策略是其经典性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周思源一、现实主义远不能概括《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红楼梦》的伟大艺术成就,归根结底是曹雪芹在创作方法上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并娴熟运用的结果。①学习《红楼梦》的创作经验,推动当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创作,自然不能不...  相似文献   

8.
孙丕任 《文化学刊》2010,(6):179-180
<正>自《红楼梦》之出矣,沾溉世人凡二百余年,版本繁而读者众,研究者多且新见层出,红学遂蔚成当世之显学。所谓见仁见智,相异而鸣高者更仆难数焉。索隐派者以为述曹雪芹之家事,阶级说者以为演社会之斗争,或考大观园之所在,或争曹雪芹之祖籍,林林总总,此当为红学之大  相似文献   

9.
《红高粱家族》中的"我"是上帝视角,即零聚焦叙述。"我"提供叙述背景声音,历史内容由"我"推动发展,文本内容与叙述视角并非全部由叙述者完成,而是由故事情节和文本内容之外的内聚焦叙述者"我父亲"回忆往昔,将零聚焦叙述者"我"的经历与被叙述者"我爷爷""我奶奶"的光辉历史融合在一起,建构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对于《红高粱家族》叙述视角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叙述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包含着丰富的诗学思想。曹雪芹在创作中经常引用前人之诗,也化用许多名家的诗句构建自己的诗学世界。在众多诗人中,尤以杜甫为主。从文中数次出现的对杜诗的化用,以及人物对话中体现的对杜诗的评价推崇等,都能看出杜诗对曹雪芹的诗歌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旷代奇书,是高浓度的艺术巨著。就单位篇幅包容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人际关系信息和艺术魅力而言,其浓度比之高世所罕见,华夏无二。清人杨恩寿道:“《红楼梦》为小说中无上上品。”(《词余丛话》)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与独特的艺术经验,虽历经二百余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解剖式研究,仍未被我们所完全认识。这种研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红楼梦》的这种“奇”固然是曹雪芹的伟大艺术天才所致,也和他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创作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是兼具寓言与传言叙述特色的小说。在作品中,作者在中国传统寓言的叙述模式基础上,融入了"坊间传言"的叙述效果,削弱了传言的单一性和寓言的跳跃性,在广阔的历史纵深上构建了独特的批判立场与反思精神,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写作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当代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叙事结构颇具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分层和叙事时间上:作品有两个主叙述层和众多的次叙述层,主叙述层塑造故事框架,次叙述层深化作品内蕴;作品的叙事时间方面,故事时间是模糊处理的,多处采用倒叙、预叙手法,并多次采用更为复杂的时间交错处理。作品精巧的叙事结构服务于作者对东西方文明、传统与个人才能冲突之主题的展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惜笔墨为中国古典文学吟咏了亘古一诗——林黛玉。在作者的精心塑造下,林黛玉无论身世姿容、言谈举止,还是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充满诗意,可以说,她自身就是作者着意诗化的意象。文学形象林黛玉铸就了大观园的诗髓,伴随着红楼芬芳的诗魂,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诗香,闪耀出迷人的诗辉!  相似文献   

15.
章早晨 《文化学刊》2023,(7):220-223
《红楼梦》《源氏物语》两书的男性主人公,在各自的情爱之中充满了一体多面之复杂情性。关于两位男主人公情爱性格之二元乃至多元对立,皆能从各自成书的文献学考证中寻觅到依据,但若撇开文献学而从文艺学出发,其引起的艺术上的复杂感与美感等问题则格外值得关注。学者乃至读者,一般很难抵御钻入文本去寻找合理解释“意淫”“多情”等标签之答案的诱惑。殊不知,两位作者所幽微隐含的苦心孤诣,实乃要替笔下人物的性格塑造开启一扇前所未有的新窗子。曹雪芹与紫式部皆试图断绝身后之有余,勇于自己的前路。  相似文献   

16.
第一部从创作论角度治红的专著《红楼梦魅力探秘》(周思源著)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不是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是什么样”入手,而是着眼于“为什么写成这样”和“怎样写的”,研究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尽魅力来自于高浓度;多种结构元素与文以载情的作用;《红楼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作者如何解决篇幅有限与人物众多、典型生动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三等人物也经得起一等分析等。著名红学家冯其席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林冠夫作序。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有一个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至大至深的人本问题,它关乎着人为什么而活,即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这一问题唯有人类会自始至终关注,并苦苦探寻问题答案。而在文学史中,这一问题更令无数文人想要一探究竟,自然也包括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主人公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体现在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8.
《南行记》是中国现代作家艾芜的成名作,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为素材,以"劳工神圣"这一时代口号为精神支点,塑造了滇缅边民群像,抒写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注入了作者的理想。追本溯源,《南行记》与众不同的叙述视角离不开童年记忆中祖母所讲故事"魏小儿西天问活佛"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儒家仕进之路的质疑,使得《红楼梦》试图借助对"女儿"纯洁的认同实现对文化危机的拯救。作为对"香草美人"文化隐喻传统的继承,"女儿"之真、纯、美在明清之际被视为"道德纯洁"和"政治干净"的象征,并因此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但是《红楼梦》的展开过程却宣告了此一拯救的失败。其原因可归结为:其一,宝玉的女儿崇拜论的狭隘;其二,宝玉对女儿气质的偏至认同。因之,"女儿"的终将长大与"诗性"的终将逝去,最终导致了整个诗性家园的毁灭。故而《红楼梦》既展示了对"女儿"救世理想的憧憬,又亲自进行了拆解。所以籍此,《红楼梦》不仅将晚明以降对"女儿"、"情"的讨论推向更深更远处,同时亦对文人在当时语境中的自我价值选择困境做出了一个批判性的、寓言性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不知观"在《阅微草堂笔记》文本中应用甚多,已经形成特定的叙述风格。纪昀通过构筑人物不知、读者不知与作者不知三个类别,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神秘色彩渲染故事情节,并运用弱化情节、弱化人物的方法在内容上构建"共同隐含作者",在结构上构建二度区隔,从而使文本叙述转为以真实性为目标的伦理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