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广东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实践看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密不可分,应充分发挥高考对基础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本文从广东省高考改革的实践,论述了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面,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致;在基础教育尚未建立完善的自身评价的制度前提下,高考不能是单纯的选拔性考试;基础教育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与统一的高考须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实现;高考科目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受制于高中课程改革但不等同于高中课程改革;高考自身的局限性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制约。最后提出高考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并行。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新闻办3月2 4日邀请教育部部长周济回答记者提问。有记者问,今年广东等地开始高考独立命题,考生和家长都非常担心保密性和公正性问题,教育部是否会制定一系列政策来监督和保障这项政策在各省、区、市的执行?周济说,高考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考本身一定要体现公平性,所以对高考的安全性、公平性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高考是一个指挥棒,我们要不断改进基础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实践证明,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周济认为,高考要不断改革,分省命题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点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之一的语文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命题内容、题型形式、题型分值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甚至个别模块试题的要求背离课程改革的初衷。语文高考改革要“以生为本”,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高考改革应有利于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华中师范大学钱道赓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要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转变为追求全面发展青少年身心素质,培养独立个性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因此,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使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是我国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5.
高考对基础教育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呼唤着高考加快改革步伐.高考改革要贯彻新课程理念,本着"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尝试教考分离.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教学与高考在目标、过程、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高考的题目与日常教与学过程中的研究、学习方法之间也不尽相同。所以,现阶段,要注意克服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新课程标准实施成功与否的思维模式,因为认识或澄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将有助于二者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育杭 《物理教师》2003,24(4):59-60
近几年来物理试卷的命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其中 ,特别是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渗透于其中 .高考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要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还要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高考作为一次对学生重要的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因此高考命题不但要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而且考查学生对过程、方法的了解程度 ,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在能力要求方面 ,在传统的“五个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  相似文献   

8.
论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现.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是高考改革的价值选择.新高考方案与高中新课改的契合程度较高,但仍需完善.高考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并不一定要完全对应.高考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双向衔接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衔接,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双向互动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 6月 5~ 8日 ,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高级研讨班》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听取了众多著名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国家考试中心数学学科负责人任子朝处长题为《设计新颖试题 ,考查创新能力》的报告。现根据会议记录 ,就数学学科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及近两年高考试题特点概括整理如下。  数学学科的高考改革进入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阶段 ,高考改革要坚持三个有利原则 :   1 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新生。   2 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在稳步进行。高考改革的核心是高考试题如何做到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笔就基于新课程目标的生物高考命题策略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顾健辉 《成人教育》2012,32(7):92-94
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应当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这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人高考的改革和创新必须遵循成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成人高考的改革和创新将对成人教育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为高校选拔了大批的合格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大力发展;伴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的设置更加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将继续围绕推进中学教育的素质教育目标,在形式和内容上将做出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新高考要落实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反映了我国在新时期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中课程改革也反映了我国在今后几年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考应当与教学改革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和需要相一致,并应当在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倡导和积极的作用。本文指出,高考改革在本质上主要是高考内容的改革,基本上关注人的能力培养和表现。所以,考查的重点应该关注的考查考生的能力和人格品质、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高考的能力立意应当在纸笔考试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也应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高考制度创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群体结构优化,构建和谐社会;育人的全面要求与特定时段人的发展的有效集成应相互衔接。改革高考制度的过程中要注重:重塑共性;方式多样;降低难度;评鉴多元;衔接课改,促进育人。  相似文献   

15.
李政 《中国考试》2021,(5):40-47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分类考试改革先后经历了从“制度类型化”到“类型制度化”的过程,呈现出效率导向的基本特征。在效率导向下,能力本位评价成为高职分类考试改革的关键特征与核心内容。然而,当前我国各地高职分类考试所实施的能力本位评价仍处于低质量的水平,如评价内容的碎片化、评价实施的离散性、评价结果的孤岛化和评价影响的阻滞性,低质量的能力本位评价与分类考试的类型地位确立之间形成了内卷化的改革桎梏,导致考试的信效度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作为评价方式的权威性和外部认可度,破坏了其作为一种高考形式存在的合法性。因此,应将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作为高职分类考试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构建“中职学业水平考试+统一职教高考”的双阶段能力本位评价模式,进一步强化高职分类考试成绩的价值尺度和流通功能。  相似文献   

16.
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应以教育的本质和高考定位、转型期的差异化特点、国外高考改革的经验及国情实际为依据。如此,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使人才脱颖而出;才能推进中学素质教育,进而促进高校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17.
高考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点,是新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一环,对基础教育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为配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7年以来全国共有11个省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虽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不尽相同,但整体上体现出"求稳、求变、求新"的改革新理念,从而贯彻了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稳中求变,变中有新"的原则,使高考制度朝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推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从而使高考真正实现科学选才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高考竞争压力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为了减缓高考竞争的压力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提供多次考试机会,为不同考生群体提供分类考试,增加科目的选择性,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考试与评价凸显人性化,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等。借鉴其经验,我国应突出高考制度的稳定性与变革性,通过改革维系高考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转变非理性教育思维 推进教育改革新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需要纠正非理性思维,厘清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清醒地认识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办人人考重点大学的教育;减负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标,高考改革不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不解除课堂教学中心情结,创新人才培养就无法真正起步。走出我国教育改革的困境,应当加强教育管理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教育教学制度变革,提升教育标准化水平,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育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