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时,数学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地球赤道的半径约是6400千米,一位身高1.5米的同学绕地球赤道走一圈,他头顶部划过的圆会比赤道长多少米?  相似文献   

2.
一个圆     
今天上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说:“你们看见这个圆,知道它是什么吗?”我想了想,连忙站起来说:“老师,是地球吧?”老师笑着点了点头。小明站起来说:“是泡泡吧?”红红说:“是足球!”……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同学们还想到了什么?”王洁站起来回答:“我们在操场上吹泡泡,泡泡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又不见了。同学们吹着,笑着,玩得可开心啦!”我也大声说:“中国的足球队员团结一心,终于走向了世界!”老师连声说:“同学们想得真好!”同学们都纷纷发言……这真是一堂有趣的语文课。评语这是…  相似文献   

3.
生日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语文。语文老师笑盈盈地走进教室,然后刷刷刷地在黑夜上写下一行大字。同学们迷惑不解:“老师又在搞什么鬼?”写完后,同学们一看,原来是“谈谈怎样过生日”,于是,大伙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说:“我过生日的时候,要请好多人大吃一顿!”有的说:“我要爸爸妈妈带我去游山玩水!”还有的说:“我过生日一定要……”这时,语文老师开始发话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同学们齐声答道:“知道!”声音惊天动地。“那有没有人知道父母的生日?”老师又问道。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下课了,我回…  相似文献   

4.
片段一:等一等,我会说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生1:我知道圆有半径。生1说完后并没有坐下.似乎在等待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评价。师停顿了一会儿.回应道:“还有吗?把你知道的关于圆的知识一次性说完,好吗?”  相似文献   

5.
错误成资源     
“圆的认识”,是我多次成功执教的公开课。这次赴浙江学习期满,即将返校,我再次就此内容上了一堂汇报课。在教学“画圆”这一环节时,我如往常一样,先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巡视中,我发现有好几位同学还不知道画圆的方法:有的圆起始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有的把圆画成鸡蛋状,有的将弧线画得时隐时现、时细时粗……这可太出乎意料了。哦,原来上课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在家试着用圆规练习画几个圆,因此,几次上这堂课都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这次因疏忽,我忘记了先让学生练习,所以出现了如此的“不测”。怎么办?我是装作没看见,  相似文献   

6.
难怪要摔跤     
哥哥学习地理课,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回家后,哥哥对四岁的弟弟说:“你知道吗?地球是圆的。”弟弟恍然大悟地摸摸头:“难怪我每天走路都要难怪要摔跤  相似文献   

7.
上课了,我在讲台上拉家常似的笑吟吟问学生:“同学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你们知道自己的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们莫名其妙,七嘴八舌地回答:“我妈今年三十九。”“我妈今年四十三。”……我微笑着点点头:“哦,同学们的妈妈大都在四十岁上下。”我边说边在黑板右边写下“妈妈:四十岁上下”几个字。接着,我又很平和地说:“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妈妈了。现在,请同学们做口头作文练习———描绘妈妈肖像。”一听描绘自己的妈妈,同学们既兴奋又活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讲开了。我一边有兴致地听,一边在黑板右边“妈妈”…  相似文献   

8.
王美霞 《作文》2023,(37):43-45
<正>蝌蚪老师走进教室,瞪着眼睛,仔细瞅着同学们:“我发现你们每个人的眼睛都不一样,有的大而圆,有的细而长,有的小而圆……可为什么你们的作文里,不管是写老师还是写亲人、同学,他们都长着一样的大眼睛呢?人们都说,得了红眼病会传染,难道‘大眼’病也会传染吗?”同学们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蝌蚪老师在说什么。随后,蝌蚪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第一个故事:把螃蟹淹死
  每年的春天,学校门口都会有卖螃蟹的小贩,好多学生买来带进教室,这样不仅给教学带来麻烦,也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这是教师们遇到的非常头痛的一件事。上午第四节课我走进教室开始做练习,没多大会就听见有一些学生在小声说话,我仔细观察,原来他们又在议论螃蟹。哎!我的头又大了,应该怎么办呢?我忽然灵机一动,装着很生气的样子说:“把螃蟹交上来。”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接下来的一句话把同学们逗乐了,“拿过来,让我把螃蟹放在水里淹死!”好多学生说,老师你不知道吗?螃蟹是生活在水里的,淹不死。我一看机会来了,马上说淹不死啊,那它离开水会怎么样呢?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有的说它会不舒服,有的说它可能会死。那该怎么办呢?正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我接着说:“因为大家喜欢它,才会买,喜欢它就应该爱护它,你买来后应该放在家里,放在水里,它才会舒服啊!你们说对吗?”“对。”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赵丽敏 《天津教育》2001,(10):39-40
微格情境纪老师讲完了三位数乘法,出了5道题让同学们计算。纪老师巡视后回到讲台,让同学们停笔,说了两三遍,金龙还是不停笔。纪老师有些生气地叫起他:“金龙,你站起来!老师说了两三遍‘停笔’,你为什么不停笔?”金龙站起来,小声说:“我……我想把这道题算完。”纪老师:“你算出来了吗?”金龙:“没有。”纪老师:“为什么没有?你现在在算哪道题?”金龙:“我……我在算2113×123等于多少。”纪老师:“今天我们讲的是三位数乘法,你为什么要计算三位数乘四位数?”金龙瞅了一眼同桌高红,低声说:“我……我看见高红…  相似文献   

11.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时,通过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形成网络,教学按照预设顺利地进行。在提高练习阶段,安排了这样一道题: 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发现周长增加了4分米。原来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相似文献   

12.
怎样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吴波/四川南江县正直中学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的插图“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中标示出: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6千米。文中又说:“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这一个平均半径是怎样计算...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复习四”中的第四题是:“看图说反义词,看谁说得多。”其教学片段为: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小组说了反义词,现在大家一起看图来说,看哪些小朋友说得清楚,说得多。同学们要动脑筋,想好再举手,一次能说几对反义词,举手时就伸出几个手指头表示,好吗?(大屏幕显示题中“一个大圆柱和四个小圆柱”图画)生:我说一对:“大与小。”师:什么大?什么小?能用句子回答吗?生:有一个大圆柱是黑颜色的,有四个小圆柱是白颜色的。师:说得真好。说了两对反义词,请你说出来好吗?生:“大”的反义词是…  相似文献   

14.
一、选准凭借物,引发思考与想像   上课伊始,我出示一包用红绸包着的东西,很神秘地问道:“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专注、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看个究竟。这时,我非常郑重地把包打开,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土!?”满眼的惊奇与困惑。我顺势启发:“土,在我  相似文献   

15.
教学《彩虹的秘密》 (人教版 )一课时,同学们根据两个实验,知道了彩虹是下雨时 (或雨后 ),空中悬浮着很多小雨滴,它们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彩所形成的。而光又是白昼的特征,所以彩虹通常在白天出现。下课前,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我提出问题:“夜间是否也会看到彩虹 ?”   “一石溅起千层浪。”同学们听后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夜间不会看到彩虹。”有的同学说:“夜间也会看到彩虹。”有的同学反驳:“难道夜间你已看到了彩虹吗 ?”有的同学答道:“我听爷爷说的。”   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我…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就“长方形的周长”练习课的一道开放题先后进行了两次试教,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案例一:在长方形周长的练习课中,教师出示习题:你能画出周长是18厘米的长方形吗?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自己试着做一做。  相似文献   

17.
创设猜想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师:我们已经知道千克与克是常用的重量单位,还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千克与克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猜想的。生1:我猜千克称的多,克称的少。生2:我根据1千米=1000米,猜想出1千克=1000克。生3:我根据千克中有个“千”字,猜想出1千克=1000克。【评析】允许学生猜想,为学生创设猜想的情境,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猜想有的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有的是根据条件想象出结果的,有的则干脆…  相似文献   

18.
有些应用题的设计比较灵活,看上去解题方法很“曲折”,其实只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做起来十分简单。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深入理解题意,结合实际,排除干扰,找到解答的关键,形成完整、简便的解题思路再进行解答。[例1]王奶奶喂养的一只母鸡,每天能产1个蛋。她现在有20个鸡蛋,如果她每天吃2个,最多可连续吃多少天?分析:当同学们看到此题时,马上有同学举手回答说:“15天”。我问:“你是怎样想的?”他说:“20个鸡蛋每天吃2个可吃10天,10天又产10个鸡蛋,又可吃5天,所以可吃15天。”有的同学说:“不…  相似文献   

19.
我在讲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时,当学生理解了梯形的概念,了解了梯形的特征后,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摘录如下: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形。师:这是梯形吗?有的学生:这是梯形。师:你们是怎么知道它是梯形的?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有的学生反驳说:你是怎么知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师:那请你们想办法,验证一下。这时,同学们拿出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有的互相说方法,有的冥思苦想。之后,教师请两名同学到前面给全班同学进行了验证的演示,证明了这个图形是梯形…  相似文献   

20.
一、关注学生差异 案例1:七年级的一节室外课上,教学内容是安排学生分组搬运实心球接力,分组后我听到有学生议论:“肯定又输了,我们这组有个胖子。”听了这话,我看了看那位“胖子”同学委屈的表情,他红着脸说:“我在起跑线前面跑。”我想了想,对全体同学说:“大家同意他在起跑线前面2米的地方起跑吗?”“同意!”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感激、兴奋之情马上在这位同学的脸上表露出来。练习中他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