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罗蒂新实用主义与儒家教化思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化思想一直在东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以来教化的超越性和普遍性逐渐遭到质疑。罗蒂吸取传统教化思想,从新实用主义出发赋予哲学以教化的核心特征。中国儒家学派中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教化进行了探讨。东西方教化思想虽然时空差异巨大,但在教化的方式、特征、作用等方面有着诸多联系,对两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各自的独特性,加深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忠君观念是先秦时期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忠君思想对社会及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道家学派对忠君观念进行全面的审视,提出尖锐的批评。随着秦帝国的统一,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禁锢,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庄子学派对忠君观念的批评,尤为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服饰最初是遮羞御寒的物品,随着人类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具有社会审美功能的符号。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其诸多章节都涉及对服饰的讨论。《雍也》篇里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审美理想,并提取出服饰之"文"与服饰之"质"的关系命题,由此将服饰的审美理想由外在的形式深化到伦理道德层次上的"尽善尽美"。从《论语》一书可窥探出孔子对服饰文化的高度重视及其伦理化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其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伦理幸福观。费尔巴哈对于"爱"的认识,与儒家的"泛爱众"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而费尔巴哈对于生命存在的突出强调,也与儒家"仁爱"中的修身思想同根同源,但是,费尔巴哈的伦理观是局限的,他对于"爱"和"道德"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与表面上,从而导致他最终走向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前期,孔门弟子在继承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礼学事业中深研人性,在探讨人性过程中发现了诗乐艺术抒写性情的本质特征,最后落脚于以礼节情,由此构建了儒家的诗乐教化理论。此后,如何处理情与礼的关系,就成为儒家文学思想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7.
"章甫"本系殷代礼冠,由于孔子个人的提倡,转而成为"儒服"的"标配",其中既有孔子追念先祖的感情因素,又体现了礼崩乐坏、明王不兴时代背景下以"古"相尚的价值取向。由于孔子对"章甫"之冠的提倡及弟子对夫子的推崇,因此孔子卒后葬式才有"冠章甫之冠"之举,这既体现了"儒服"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又表明它有鲜明的理想主义风格,不纯粹是"写实"的,因此就不宜用严格的礼书所载的葬式来要求。辨伪学者以礼书所记葬式指《孔子家语》所载非实,系出造作,流于刻板和机械。以"章甫"之冠为代表的"儒服"问题是儒家初起阶段的重要舆论话题,正是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一方面促进了孔门群体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从形式上强化了儒家最初作为一个学派的"辨识度"。  相似文献   

8.
孔子一生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学习思想,以"见贤思齐"为切入点,一方面追溯孔子思想体系中学习的重要性、修己安人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探究儒家倡导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广泛性。从而阐发孔子的学习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早期儒家学派 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开创了大规模私人讲学,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仅是其中的一家,当时并未显露出它在学术上、政治上占有什么特殊地位。儒家学派在传授过程中,也没能保持内部的完全一致。据《韩非子·显学》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个流派,“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他们有的也撰述著作。在《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中就记有《子思子》、《曾子》、《漆雕子》、《孙卿子》(即是《荀子》)等书。这些著作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有的甚至不久就失传了。又据《荀子·非十二子》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实属一家,只是时间上先后相继。另外,从文献记载看,韩非所说“儒分为八”也并不准确。实际上,孔子死后,子张、子游、子夏、有子、曾子等在儒学中都比较有影响,以后的子思也有著作。至战国中后期,由于孟子、荀子的论辩,使得儒家在孔子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礼运》是儒学名篇,人们论述其成篇时间和学派属性,都以《礼记》中的该篇为文本,而它经过了后人的添加之后,不少的错误认识却由此而生。《礼运》又见于《孔子家语》,以前,人们以《家语》为伪书,严重影响了对《礼运》篇的认识。相比之下,《家语》中的该篇实际更为可靠,《礼运》就出于孔子弟子言偃自记,当然是儒家的作品。其他如对于《礼运》大同思想理解的失误,也可以得到改正。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早已超出国界,国际上也给予其很高的评价。孔子关于仁学的理论对我国及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如孔子的"爱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受到中西方有识之士的赞许。研究孔子的"亲""仁"学理论,对正确认识孔子及其观点,弘扬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其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孔子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性论大约从西周初年开始萌芽,西周春秋时期人士已经开始注意到人的"性"和"情"。真正意义上的人性研究是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的。孔子对人性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开启了由礼入情的学术通道,为儒家后学深研人性打开了一个窗口。孔子还就以礼饰情、以礼节情以及人性的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染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精辟见解。孔子对人性的探讨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在他的身后形成一股绵亘两百多年的人性论思潮。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三代以来"孝"的观念的基础上,孔子进行全面总结,并加以创造性的深入阐发和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的坚实基础。孟子在继承孔子和孔门思想成果的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孝"的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达到更加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成人"在先秦时期多用于指"如何成为具有某种品德或才全德备之人",并非仅仅简而释之"对他人的成就",尤其是在孔子思想里,"成人"具有开放性的品质。孔子的"成人"观念强调了因境施教和因材施教,主张弟子要有纯粹的仁义道德追求,在整个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弟子"执两用中"的道德启发。  相似文献   

15.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孔子的教育政策思想陈克守孔子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独立的政策研究者,他毕生都在研究治国平天下的政策。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有着丰富的政策思想,而他的教育政策思想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论语》载: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弟子冉有为他驾车,看...  相似文献   

17.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语源学意义上,"仁"与"夷风尚仁"、"夷俗仁"的夷人文化有涉。在仁学史上,孔子贡献之一在于将"仁"提升为位居诸德之上的上位概念,仁是"全德"。孔子仁学是"爱无等差"与"爱有等差"的辩证统一。孔子仁学亲切自然,排斥功利性。孔子"仁者安仁"命题的哲学意义极其重大,因为"仁者安仁"开始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仁者安仁"何以可能?孔子虽然对"仁者安仁"并未作全面而深入论证,但问题的首次提出比对该问题的证明同样具有哲学价值。在孔子之后,孟子接过思想"接力棒","即心言性"、"即天论性",从性命论、形式逻辑和生命经验三大向度证明"仁"为天之所"命",落实于人心为善端。仁义诸善端是先验的存有,与知识论无关。人人应当自觉以"四端"为性,实现生命内在超越。孟子仁学,从心性论高度证明"仁者安仁",儒家仁学哲学思辨性与逻辑严密性大大增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初步建立。儒家仁学衍变至董仲舒思想,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在孟子以心性论仁基础上,董仲舒继而以"气"论仁。以气论仁之目的在于从本根论高度证明"恶"是否存在独立的来源?气有阴阳,阳气善阴气恶,显现在人心,表现为人性"有贪有仁"。人性之仁端源出于"气"这一运思路向与观点,有别于孟子将"天"定位为理论预设的逻辑架构,也破除了汉代诸多学者"性善情恶"思维定势,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从此又出现一丝新气象。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中的偏激倾向袁征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还有“过犹不及”的讲法,后来儒家学者又在这方面大力宣扬,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孔子是个稳重平和的思想家①。但如果超越这些显而易见的的主张,全面地研究孔子的思想,就会看到它有相当严重的偏激倾向。孔子是思想家和...  相似文献   

20.
明代曲论关于戏曲功能的论述很丰富。明代曲论家基于对戏剧性质、特征的认识,注重对戏剧价值的估量和对戏剧本质的探讨,简言之,即对戏曲的社会功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说法:教化说、主情说、讽谏说和娱乐说。下面试分别给予简要论述。 (一)教化说 教化说是指戏曲具有教育感化观众,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化说,源于先秦孔子的儒家文艺思想,《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说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既然戏曲同诗歌一样具有教育感化人,激发审美感受的作用,那么,把戏曲作为安邦治国的工具,主张戏曲创作应为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传统诗教中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