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新型城镇化内涵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计算出安徽省16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划分为三大类型区,剖析各区域的优势和障碍。从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统筹城乡改革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城市体系及城市内部功能等方面提出优化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改革的深化,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必须破除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体制及其他障碍,有序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此,要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给农业转移人口以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市民待遇;按照区域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地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在经济上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发展,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不断扩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接和吸纳能力;加强职业培训,使农民获得转变为市民的知识和技能;积极进行宣传引导,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思维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3.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状况对于黄河流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构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指标评价体系,在运用熵权法对二者进行测量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二者在空间上均存在差异性,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呈现出“高耦合、低耦合协调度不平衡”的特征;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类型从2019年由同步发展型转变为农业现代化滞后型。基于此,黄河流域省份应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创新城乡融合机制,促进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切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仍会面临主观认知和客观认同“双重缺乏”、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城市生存成本压力大与职业技能匮乏等困境。因此,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要以社区为载体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融入度;以政策保障缓和市民化过程的个人成本为导向,优化政府出台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培育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转移人口为目标,实现培训内容同社会需求相匹配,技能难度同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素质相平衡,全方位多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当前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中间过渡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能否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顺利实现市民化,对我国经济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出现的户籍管理难、公共服务水平低、农民个人市民化转移成本费用过高和其文化素质低等问题,进而对推进广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改革户籍管理、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制度和努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度下,产生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其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农化、市民化与城市性不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着诸如文化氛围不适、经济来源单一、公共服务难获取等问题。新时代终身学习理念的盛行,可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的养成,即生活方式的市民化,这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抓手。终身学习可以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推进我国市民化浪潮。通过探索和分析终身学习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性积累、市民化的联系,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城市性基本理论,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自身存在的障碍、政府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面临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市民、公共组织、社区等角度提出了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乡域城镇化是通过发展乡村经济的途径,将现有乡镇内的经济发达的空间聚落建设成为城镇,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农村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的非农人口的城镇化模式。此模式具有现实根据,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特殊价值。乡域城镇化的成功取决于合理而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只要通过人力值域约束路径将农村农业人口转移成乡域城镇的非农人口、通过乡域城镇立体层序建设路径建设持续发展且能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就能有效地实现乡域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促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引擎,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则是新型城镇化的中心任务。论文对近年来福建省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进行评估,并在深入分析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利推进福建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皖苏两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远低于江苏省,总体处于低度失调水平;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程度普遍较高;皖苏两省各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均较高,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两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现有文献表明:制度安排与变迁是中国乡城转型的关键,对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有效制度安排对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及作用机理,并附以数学函数证明,并对经济低发育地区农村城市化制度创新的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cohesion for small groups in face-to-face educational learning settings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for decades. The calibre of group cohesion within these contexts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performance, resulting in a productive collaboration that helps drive knowledge building and innovation with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 However,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cohesion in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s still requires additional research.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small groups in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 settings to explore the definitions of cohesion and the methodologies used for the measurement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arising in this area. Furthermore, the review provides a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computer-supported environments, highlighting two important aspects: i)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ap in measuring cohesion using unobtrusive methods, such as relying on log or trace data and ii) there is a lack of longitudinal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of cohesion. Finally, we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studying group cohes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结合产品设计创新四大国际奖项评审依据,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总结出产品设计创新的通用性分析框架,认为可以从功能、美学、客户体验、可持续发展、市场竞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服装设计创新的特点,通过深度访谈制定调查问卷,收集194份服装设计创新参与者的样本数据;经过因子分析、信度效度检验和变异系数赋权,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服装设计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理论上完善了中国文化情景下的产品设计创新理论,实践上提供了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步骤,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要求研究者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动态与研究趋势。因此,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突现率、引用频次等进行系统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能够有效揭示相关主题的内涵、相关性和发展脉络。梳理后发现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中存在以下问题:研究力量不均、合作研究较少、研究领域交叉性不强、创新研究较少等,并提出在研究中需要有意识地打破学缘限制、注重领域间相互关系等方法来产出更高质量的创新性成果,这为今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市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现有政策的限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实现农村城市化具有指导作用,实现农村经济、人口、社会城市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根本币目标。推进农村城市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农村城市化适度发展、以市场化为取向、以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为依托.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推进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对1986—2007年间国内教育类和学报类核心期刊上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研究的文章的分析显示:(1)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研究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2)从研究方法上看,非实证研究占绝对优势,实证研究有显著的增长;(3)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普及、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力量、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教育为农村建设服务等7个方面的问题;(4)资金短缺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的迁徙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同时农民工回流的决策对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推一拉”理论的思想以“城(流出地)一城(流入地)”为分析框架,利用对曾在外打工的回到江西省内工业园务工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能否在城市稳定体面的生活是农民工回流决策的决定因素,户籍制度反而没有政府想象的那么重要。发达地区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日常生活成本及处于城市底层的就职状态促使外出农民工选择回到原流出地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18.
在外来人口宏观调控问题上,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外来人口的宏观调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调控,也不仅仅是人口准入制度的建立,而是一个如何让外来人口和本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正确评估城市合理人口规模对城市人口调控的指导意义,充分认识到城市合理人口规模只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不是一种操作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是实现外来人口和城市协调发展的长远措施.城市政府应该以劳动力市场干预为主要手段,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切实保障外来人口权益;同时以建立和完善外来人口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管理制度为抓手,消除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各种负的外部性,特别是外来人口的社会不适应性及其不良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9.
在相同的体制和政策条件下,贵州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国水平,这主要是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导致的额外成本制约。受制于这种额外成本,单纯的体制创新和自发的市场力量都难以拉动贵州城镇化与全国同步。支付额外成本,需要注入“额外的”力量。“额外的”力量应集中在降低城乡交易成本、统筹配置城乡人力资源、协调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举全国之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十八大提出来的,也是历来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背景,湖州农村发展研究要着眼于以下三点:围绕"改革创新"的主旋律,解决用什么思想来引导的问题;立足"来自实践"这个出发点;抓住"推动实践"这个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