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辽代散乐中的酒文化、祭祀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散乐的文化特质,酒文化、祭祀文化和散乐之间交织融合、相互促进发展,将宴会活动和饮酒、赏乐合为一体的传统习俗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富有民族特色、古老的洞箫音乐,在清朝宫廷朝会乐、祭祀乐、宴会乐中广泛应用、频繁使用,在祭祀乐中,演奏的乐器包括洞箫等数十种,演奏人员上百人,对促进清朝宫廷音乐的发展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万彩霞 《兰台世界》2016,(23):149-150
遵义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生产酱香型、浓香型白酒,还研制其他香型白酒,以茅台国酒文化为例研究遵义酒文化,探讨遵义酒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它的外在形式,阐述中国酒文化的内涵以及价值,可从中认识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作为后世戏剧源头的先秦时期的散乐和夷乐进行了全面讨论,指出:以往对散乐性质的解释不够确切,散乐应当是不入礼乐仪式、可以独立上演的表演形式;散乐包括优戏、女乐、乡人傩、新乐、杂技、角抵与说唱等;夷乐也是不入礼乐仪式的表演形态,夷乐表演中以羽毛为装饰与后世戏剧装扮的相似绝非偶然,夷乐中的踏歌与后来歌舞戏《踏谣娘》有密切关系;周代的礼乐均出自古代和当时的散乐或夷乐,礼乐在排斥和肢解散乐、夷乐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散乐、夷乐。  相似文献   

5.
王瑜 《大观周刊》2012,(23):128-129
“文化”这个词,已经传遍当今社会各个角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已出现了“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校园文化是根植于校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窑神祭祀活动一般包括生日祭祀、节令性祭祀和应事性祭祀等三种形式。这些仪式常常与各种独特的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艺术的感染力与宗教的神圣性,增强了矿工文化生活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矿工们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与酒密不可分。提起中国的酒都,就要数位于巴蜀边陲的宜宾市了,在这块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中国酒文化的传奇。  相似文献   

8.
王凤栖 《东南传播》2011,(12):119-121
网上公墓与传统祭祀方式在对死亡的认知理解和行为上有所不同,网上公基的出现对传统祭祀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Netor网同纪念(www.netor.com)为例,传播交流观为视角,从生者与死者的交流、生者与生者的交流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从而探讨网上公墓对祭祀文化对交流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对开拓我国辽阔的疆域,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都有过卓越的贡献。而萨满教伴随着这个民族的成长与变迁,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祭祀文化一直是满族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满族社会发生了剧烈变迁,萨满祭祀文化也经历了不平凡的演变历程。本文分析了萨满教对满族群体乃至整个满族社会的影响,总结了先进满族文化衰落的现状与原因。通过这些研究,全面揭示了满族文化的真实面貌,相信这一探索,无论在萨满教还是满族文化领域都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门神的存在以及对它的祭祀是既有的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门神的信仰从抽象转向具象,从物格转向人格,从威慑性转向祈愿性。这种发展过程是其背后的文化作为支撑,其文化的特征是历史文化与图像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门神的存在以及对它的祭祀是既有的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门神的信仰从抽象转向具象,从物格转向人格,从威慑性转向祈愿性。这种发展过程是其背后的文化作为支撑,其文化的特征是历史文化与图像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典籍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有三:一是将典籍内容神化;二是崇拜典籍本身;三是认为典籍聚散由神灵主持。典籍崇拜文化丛由神灵观念、祭祀仪式、禁忌等文化元素所组成。本文阐述了典籍崇拜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先王崇拜观念、尊祖敬宗思想、崇古的社会心理及典籍的聚散无常是典籍崇拜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并分析了典籍崇拜现象的合理因素和荒谬成份。  相似文献   

13.
曾于芳 《大观周刊》2012,(50):376-376
“酒文化”一词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提出。最初的酒是人们的一种饮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饮酒的内涵不断的丰富,最终演变为一种文化。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不同的种族,国家之间的酒文化也有所差异。本文拟通过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比较,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双方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4.
网上公墓是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祭祀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祭祀必须亲临祭祀现场的模式,将逝者的灵堂设置于网络的虚拟纪念馆中,以各种高仿真的模具方便人们的祭祀。  相似文献   

15.
程安霞 《文化遗产》2014,(5):137-143
在遗产旅游、产业化、文化消费等一些现代经济因素的刺激下,民间祭祀空间正在从传统的地方性公共信仰空间朝着全球性、全民性的文化展示空间、文化消费空间转变。本文以洛阳关林庙为例,考察了民间祭祀空间的可参观性生产是以地方文化差异性作为生产前提的,其生产过程运用了真实性原则、意义感原则、可读性原则三种策略。同时,游客目光对可参观性生产也产生了重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16.
张欢 《北京档案》2018,(5):19-22
孟府是孟子及其后裔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千百年来在服务管理、祭祀孟子、续修家谱、字行排辈以及对外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以家族为特征的档案文化.本文梳理了孟府档案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物质文化和档案精神文化两方面;阐述了孟府档案文化价值与作用,指明了孟府档案文化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2010,(3):147-151,159-160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融祭祀、仪式、节庆和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民俗活动,具有祭祀性、仪式性、节庆性和歌舞性等特征。"舞火狗"对蓝田瑶族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是蓝田瑶族人自我认同、自我传承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又是蓝田瑶族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的特色资源。认识蓝田瑶族"舞火狗"文化类征与保护价值,是科学保护蓝田瑶族"舞火狗"的基本前提。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保护,必须在蓝田瑶族人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的祭祀音乐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文化,以"跳丧"和《廪歌》为代表。它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体现了他们的图腾文化、祖先崇拜、日常生活和爱情追求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孙雨苗 《历史档案》2023,(4):94-101
高丽布作为一种外来面料,很受清廷重视,尤其在皇室丧葬、祭祀以及宗教场合中占重要地位。皇太极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形势的推动下,高丽布输入量呈爆发式增长,其输入途径由强制贸易等方式转化为稳定的朝贡模式。入关后高丽布在服用、赏赐等方面的用途逐渐减少,因此清廷大幅削减朝贡高丽布的数量。但终清一代,清廷强调高丽布在皇室祭祀场合不可替代,体现了宫廷对于传统习俗的坚守。高丽布在清代宫廷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满族文化的吸收调整性和保持传统的坚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