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明代会元是全国性科举考试——会试的第一名,是科举和文学的双重精英。研究会元的文学创作,对于深入探讨明代科举和文学具有开拓性意义。这一研究首先必须立足于文献,明前期28名会元中,有11人的文集传世,全部未经整理,其蕴含的科举和文学史料,还有待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江南卓氏家族良好的家学传统和文学声誉在晚明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卓氏文人却难以摆脱明代社会科举阴影所笼罩的历史环境。本文主要以卓发之、卓人月父子为例,在科举视野下考察卓氏家族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江西文人与台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域角度考察了明代江西文人与台阁文学之间的关系,指出台阁体的主要成员为江西文人,而江西科举之盛、阁臣翰林之多是产生此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台阁文学的创作及文风的形成得力于秉承江西乡邦文学传统的江西文人的努力,景泰年间问世的《皇明江西诗选》则是江西台阁文学创作的标本。  相似文献   

4.
张思源 《兰台世界》2011,(11):18-19
贵州科举在明代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独立开科前的这段历史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乡试地点经历了湖广到云南再到贵州的变化,解额也从5名增加到30名,分析这一时期中举者的籍贯则可看出地理交通对科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贵州科举在明代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独立开科前的这段历史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乡试地点经历了湖广到云南再到贵州的变化,解额也从5名增加到30名,分析这一时期中举者的籍贯则可看出地理交通对科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明人张朝瑞辑、许天叙等续辑的《南国贤书》,记载了明代南直隶(约为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举人名籍、乡试考官、考题等情况。是书的明崇祯刻本较为常见,其所载史料主要辑自乡试录和地方志。由于现存明代应天府乡试录残缺、《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等地方志对举人情况记载不全等原因,故《南国贤书》相较而言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记载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科举题名文献,具有较高的科举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代小说中出现温州人,始于南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中未出现温州人形象,两宋笔记中记载众多温州人物的事迹,其间都有原因可寻。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虚构文学的宋、元话本中,出现了一些温州人的形象,其特点为科举仕宦人物,并且多为正人君子。明代拟话本中仍然出现不少温州人形象,与宋元话本中的温州人属于同一谱系并有渊源关系。论文论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地域文化原因。论文还在同样的思路下探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形象的历史成因,并提出了温州为科举问题文学主题的发源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陈尚敏 《档案》2020,(1):25-32
科举文献是指对科举制度、过程、内容、结果及相关人物、事件的原始记录。科举文献类型多样,这里所指,即由清代甘肃士人刊刻的硃卷以及包含甘肃科举中式者信息的同年齿录。硃卷和同年齿录均有中式者的个人简介、家族谱系,部分会试同年齿录和硃卷一样亦有师承关系部分。上述两种科举文献有助于考补清代甘肃人物、兰山书院山长传记以及认识明代向甘肃移民的多样性,同时还可对其中的部分史事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9.
湖南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龚笃清撰著的《明代八股文史》,2015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取士、有着特殊规范的一种解经专用文体,在明清科举制度中起着"灵魂"作用。该书考察八股文的发展规律,将明代八股文的发展演变分为七个时期表述,依次是洪武:为科举选才而创制八股文;从建文到天顺:明经义向八股文演进的时期;成化与弘治:八股文的成熟期;正德到嘉靖:明代八股文的繁盛时期归有光;隆庆和万历:明代八股文的变革期;万  相似文献   

10.
科举文献是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历史的文献,在类型和分类上具有独特性与专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科举文献学来研究科举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保存和利用,通过充分利用科举文献把科举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试策是唐代科举考试各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策文创作与编集十分盛行,时称“策学”,但于今不彰.本文整理了作家别集、文学总集中保存的唐策以及史载策文等,又考察唐宋史志及公私目录中保存的唐策,辨析名目,推断内容,甄别正误.试图通过现存文献的全面整理来考察唐代科举策文在当时及后代的编纂与流传,用文献学的方法来重现唐代科举试策的盛景.  相似文献   

12.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一般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科举文献进行了界定,进而着重介绍几种重要科举文献类型及其史料学术价值.探讨了保护科举文献的意义与措施,并提出应充分利用科举文献为科举学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明代南直隶鼎甲进士共有65名。其地域分布广泛,反映出明代南直隶重视文化教育,科举之风盛行;同时又明显呈现不平衡性特征,反映出各府、州、县科举实力不均衡,是各地在人口、经济、交通、教育、政治、科举氛围等方面所存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明前期南直隶鼎甲进士出自平民家庭者占比为33.33%,后期则下降为9.09%,这主要是由于明后期南直隶鼎甲进士出自官宦和仅有学校功名家庭的数量明显增多造成的。官宦家庭对其子孙中式的影响并非主要凭借政治特权,而是主要依其家庭有利的经济、教育文化条件和科举氛围并最终通过子孙自身综合实力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宋永忠 《兰台世界》2016,(3):101-102
清代女性突破血缘的限制,积极参加捐设科举"宾兴"公益基金,成为地方社会资助科举的一道独特风景。这是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展示,也是女性"儒化"的表现。事实上,这是女性主体意识、家族尚义传统、国家和社会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耦合之果。  相似文献   

17.
明代科举考试,初场以八股时文为主,最初只是敷衍传注、发明义理。到了晚明,"以古文为时文"成为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而其弊端也愈加严重。艾南英以救正八股时文弊端为己任,倡唐宋大家之文。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为文效法七子,宗尚秦汉。陈子龙与艾南英之间的文学论争及冲突,所争论的焦点虽然在古文的创作,然而其本质则体现的是明代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可以认为是披着文学外衣的八股时文创作方法之争。  相似文献   

18.
科举被废除一百年以后.它却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嫁接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科举中最陈腐的部分和选官的内容.被按在了高等教育体制上:而干部选拔(选官)制度.却跟科举没有了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清时浙江籍状元的坎坷仕途,反映了传统科举"制法久弊生",但科举制不拘门第、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选人机制仍有积极意义。清时浙江人文昌盛、家族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为科举取士和学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在《清代朱卷集成》的基础上,以进士履历档案为中心,对清代科举履历档案所做的大致概述。本文认为,清代科举进士履历一般由进士本身履历、本族谱系和师承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