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全运会场馆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近3届全运会新建的综合场馆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全运会场馆的建设与赛后运营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结论:在建设与融资方面,应多元融资拓展资金来源,协调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从建筑单体设计方面考虑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灵活多变的体育场馆空间设施;在后期运营中,对公益事业政府给予政策性支持,场馆规划为赛后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希望能为我国全运会的场馆建设及运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省举办,全运会对于辽宁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完善的场馆建设与有效的赛后运营必将大大加速辽宁城市的发展;反之,全运会也会给城市发展造成后患,甚至出现后全运时期经济衰退的现象。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对以往体育场馆建设以及赛后利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指出辽宁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将要面临的挑战,提出在融资、建筑设计和后期运营等方面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展望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儒家文化与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的分析,进而提出建设适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的、基于儒家文化背景的和谐全运会体育文化,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服务,并为全运会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全运会对举办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历届全运会举办情况和举办地城市现代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全运会和城市现代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全运会对举办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旨在为2009年在山东省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运会品牌识别系统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运会品牌建设缺失致使每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都从零开始,全运会品牌建设分为品牌核心识别系统和外在品牌识别系统.在基于全运会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全运会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制地语义联想的实证研究法总结概括了全运会竞技体育、全民参与、全运文化、全运经济四方面属性,提炼了全运会核心内涵“展竞技风采,迎经济腾飞,享激情参与,创民族辉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全运会外延品牌表现的不足,指明了外延品牌的建设路径.这对全运会品牌建设具有极高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实地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后奥运时代全运会赞助商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后奥运时代赞助商服务是全运会市场开发新的支点。以品牌建设与体育赞助为理论支撑,通过对11届全运会赞助商服务的实地考察得出:全运会赞助商服务体系以创建强有力的赛事品牌为核心,通过对全运会视觉体系、语言体系、理念体系、活动传播体系完成品牌建设;建立赞助商服务机构及相应的运行机制为基础;"长期规划、持续开发"从赞助商的角度长期规划赞助回报;完善最大化权益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中介的专业化及市场化优势。  相似文献   

7.
发掘辽宁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最大效益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鹰 《体育世界》2010,(9):50-52
借鉴近几届全运会最大效益获取的经验,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全运会效益的构成进行分析,发掘全运会的功能并对提高第十二届全运会的综合效益提出相应的对策。结论:提升十二运会的最大效益,应调整政府在全运会承办中的职能,推行全运会市场化运作,进而推动社会经济一体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完善全运会体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参加全运会的竞技基础,高校参加全运会适应了体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以全国大学生体协为依托,整合高校竞技资源组队参赛;汲取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改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体制;深化"体教结合",探索高水平竞技人才可持续培养模式等高校参加全运会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全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以往全运会场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议2009年山东省全运会场馆的建设,应着眼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场馆,适当修建新场馆,尤其要考虑全运场馆的会后利用问题,避免使这些巨资修建的场馆成为“庞然的废物”,导致“后奥运现象”。此次全运会场馆的建设应同商务开发和运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快地促进济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13年辽宁省将举办第12届全国运动会,承担比赛任务的多所高校需新建全运会比赛场馆。结合高校全运会场馆具有全运会比赛用场馆和高校体育场馆的双重身份的特点,就如何实现"赛时好用,赛后用好"的目标,对第12届全运会高校比赛场馆的设计建设及赛后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奥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奥运会场馆经过初始、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变迁,形成了投资规模逐渐增大,场馆规模膨胀,赛后场馆维护费用较高,融资模式多元化,临时场馆增加的特点;场馆赛后运营多采用政府和私人企业相结合、与职业体育赛事相融合、组织大型活动、赛后改造的管理方式。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应采取实施多功能化设计,通过投融资管理创新吸引私营资本参与,承办职业体育赛事,进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措施,将场馆建在高校,提高场馆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2010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从体育服务业的规模、结构、增速、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及管理等方面,对"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规模较小,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较低;内部结构不平衡;社会化水平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资金不足等。提出:加快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业;制定有利于体育服务业发展的税费政策;落实公益性体育组织和体育事业的捐赠、赞助政策;完善公共体育场馆政策,实现"紧扣本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抓住北京奥运契机促进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运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严密规范的制度体系,使北京奥运会不但形成法治奥运模式,也必将促进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发展。本文从奥运与法治的内在契合要求、奥运的人权主张、北京奥运造就的体育格局、北京奥运的系统化运作、奥运会的纠纷处理机制、奥运文化的传播等方面,阐述了对促进我国体育法制建设的多方面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市场失灵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陷入了政府财政投入滞后和社会融资市场失灵的两难境地。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体制性成因主要包括尚不成熟的市场机制外部环境和较为狭窄的建设目的,非体制性成因主要包括场馆的自身特性和融资体系创新能力匮乏。相应的解决策略应立足于场馆融资体制创新,在坚持“有效”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扩宽和深化场馆融资方式、建设项目、经营产品,以及政府加强场馆提供能力,建立有利于市场化融资规制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分析目前公益性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和内部矛盾,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形势,运用体育理论学、体育管理学和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提出“民营化”模式。将解决民间资本的出路和场馆管理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有益于民生、民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功能是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场地和设施,同时也可向社会开放以满足社会民众对体育锻炼的需要以及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作为校市共建的体育场馆,面向学校内部和社会同时开放是运营管理的必然选择。可通过拓宽筹资渠道、走市场化经营模式、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有偿经营的关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等方式加强对校市共建共享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在保证高校教学与学生课余锻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场地建设由国家进行财政拨款,自身筹资能力差。随着高校产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筹资模式,是高校体育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场地筹资模式的关键是政府摆正自己的位置,高校大胆采取多种适合体育场地建设的融资方式,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赠资金和高校联合互助金。  相似文献   

18.
刘莹  王乐 《体育科技》2014,(5):22-23
全国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办,大连作为主要分赛区承办了超过总数1/3的比赛项目,从政府执政力、社会和谐力、形象宣传力、商务吸引力、文化号召力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十二运对大连软实力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管理极不规范,分布不均,功能单一,开放率及利用率不高,非法占用体育场地仍有发生,以经营为目的的体育场的管理水平比较低,这些是当前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必须加强体育场地建设、优化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及制定相关的政策等等来解决以上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对我国举办全运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运会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人认为全运会存在着种种弊端,应该取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运会从历史、利和弊方面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研究全运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