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通过在校园网核心交换机上部署网络流量加速缓存设备,利用网络闲时带宽下载热点网络资源。通过重定向技术对访问请求与缓存资源进行匹配,实现缓存服务器内容的优先输出,既节省校园网出口带宽,同时提升校园网用户网络体验感。  相似文献   

2.
在大型校园网中.交换机是网络通信的基本设备.通过它们不仅可以联通计算机.还能选择数据传送的途径,并阻断非法的访问.保障重点业务的网络带宽.因此交换机的维护变得尤为重要。交换机配置的备份是交换机日常维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交换机停止正常运行时.能够利用这些备份文件迅速恢复交换机配置。如果没有做好交换机配置的备份.  相似文献   

3.
高可靠性是企业园区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和技术难点。提出一种基于eNSP的高可靠性企业园区网设计方案,通过eNSP模拟企业园区网中的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并在网络设备上采用VLAN虚拟局域网、MSTP多生成树协议、LACP链路聚合和VLAN聚合等多种协议配置,使构建的网络不仅具有较高的通信可靠性,并且能够满足企业的多业务需求。详细的仿真结果及分析表明,该方案有效提升了企业园区网的通信可靠性和IP编址灵活性,并很好的满足了企业多业务需求,能够为实际网络的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129-132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VLAN技术,以跨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综合型实验为例,详细设计一套实验方案。首先采用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模拟真实网络环境,然后规划网络拓扑、设计IP地址方案和网络设备配置参数,最后在仿真器中实现和验证。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124-126
描述了IRF虚拟化技术基本概念、特点和工作原理,在卫生区域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的真实网络环境下部署IRF技术。以南京建邺区区域信息管理平台为例,说明了IRF系统的部署应用和IRF配置实现,给出配置核心设备和配置冲突检测的具体实施方法,实现了设备的协同工作和统一管理,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6.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利用专门用于路由器、交换机模拟器Dynamips软件搭建的网络技术实验平台,不仅可以解决网络教学中因网络互联设备等实训条件不足,无法开展相关实训教学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交换机及路由器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交换机及路由器配置方法及命令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VLAN是现代网络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VLAN呢?VLAN(虚拟局域网)是一组逻辑上的设备或用户,可以根据功能、部门、应用等因素将这些设备或用户组成群体而无需考虑它们所处的物理段位置。可以通过软件在交换机上对VLAN进行配置。  相似文献   

8.
Packet Tracer在网络互联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上机实践.利用专门用于路由器、交换机模拟器Packet Tracer软件搭建的网络技术实验平台,不仅可以解决网络教学中因网络互联设备等实训条件不足,无法开展相关实训教学的难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交换机及路由器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路由交换进行配置的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般路由交换技术的实验教学开展需要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物理设备和联网环境的支持,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讲授者和学习者并没有能力购置物理设备,难以搭建需要的联网环境。利用思科Packet Tracer免费软件和开源项目GNS3的开源软件作为模拟器,在单机环境下实现以校园网为背景的路由交换技术综合实验解决方案,给出校园网网络配置需求,提供网络拓扑结构,从路由器、交换机、终端设备三个设备配置方面对比讨论上述模拟器软件的使用过程,为在单机环境下完成其他路由交换技术综合实验提供设计的思路和配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围绕无线校园网,做好AP、无线控制器、无线频谱、无线网络管理软件、PoE交换机等技术选型,是实现良好管理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网络组建中常用路由器、单臂路由、三层交换机等三层设备连接不同的网段,上述网络设备之间互连并运行路由协议可以实现设备之间所连网段的互访,因此三层网络设备之间正确互连是网络组建的基础。对初学者来说路由器之间互连比较易于理解,但路由器与三层交换机或单臂路由与三层交换机等其他情形的三层设备之间如何互连就不易掌握。利用“功能等价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将物理端口充足的路由器之间的互连方法确定为标准方法,通过和标准方法进行功能类比来确定其他情形三层设备互连的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力电子学的飞速发展,经典的开关电源由于功率因数低、开关损耗大、谐波含量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高频开关电源的发展要求。为了解决这问题,将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和软开关技术结合使用使功率开关器件工作在零电压或零电流状态,降低了开关损耗、提高了功率因数。  相似文献   

13.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波形图多、开关器件换流过程及工作原理抽象的特点。利用多媒体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及动画效果的优点,用Flash作为软件开发平台,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  相似文献   

14.
陈君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4):125-128
微光机电系统(MOEMS)技术是全光网络光开关的关键技术,在光通信器件研究中的应用能极大提高光通信器件的研发水平.为此,主要介绍了MOEMS光开关、国内外MOEMS技术的研究现状及MOEMS光开关的驱动方式,并指出了目前国内MOEMS光开关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期对MOEMS光开关的研究者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模拟电子开关的常用特性进行了回顾,并对传统的电子继电器、集成模拟开关CD4066的各种相关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提出了采用光耦器件作为电子开关的想法,并以光耦器件TLP181为例进行了各种开关特性的测试、分析和对比,为光耦器件应用于电子开关领域提供了具体的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华为8016重定向技术,成功解决了不能旁置于8016的计费网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真空触发开关是脉冲电源最成功的控制开关,可以瞬间释放高电压、大电流、和频繁通断。简单介绍该产品的生产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主要研究多媒体教室电子设备的功能和状态控制的设计原理,研制一种经济实用的自动控制器。自动控制器使用了电磁继电器和延迟电路,在控制系统中,这种电路的控制过程相当于微动开关的控制过程。自动控制器也利用了投影设备的线控器,对投影设备进行功能和状态控制,提高了对投影设备控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Most personalized learning systems are designed for either personal computers (e-learning) or mobile devices (m-learning). Our research has resulted in a cloud-based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that incorporates mobile devices into a classroom setting. This system is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cess and, most importantly, coexists with the present e-learning environment. Unlike many mobile learning systems, this system provides teachers with real-time feedback about individual and group learners. Its scalable and extendable architectural framework includes the server-side pedagogical recommendation of content adaptation based on the users?? knowledge-levels and preferences. Content is also automatically adapted to the end device that is being used. This context-aware delivery allows users to switch between e-learning and m-learning, and between devices, without any loss in personalized content. Our work builds on a web-based Adaptiv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System (ALAS) that is built on the Knowledge Space Theory model. At present, this system is used at school computer labs and our goal was to widen this user-base by enhancing this system to support personalized learning on mobile devices. This study describes our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is technology, and contai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perceptions, and achievements when using ALAS on both personal computers and mobile device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