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传播是语言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使文本语言有效地转化为有声语言并由有声语言表达主体高效地传递给受众,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课题,也是有声语言表达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信誉度、被接受度和传播主体的传播能力入手,分析了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有效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时,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信息载体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传播技巧与方式的选择与有效传播的关系以及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较全面地研讨了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传播中各环节的有效传播途径,为文本语言有效地转换为有声语言,并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寻求一些有用的方式和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品读、悟读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其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教师可通过示范引领,在揣摩模仿中使学生觉悟文本语言的音律美;通过感知辨析,在深度思考中使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意蕴美;通过形象再现,在肢体语言中使学生体悟文本语言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3.
朱振华 《中国教师》2014,(Z1):206-207
<正>一、法律文本语言失范研究的内涵首先,法律文本语言需要规范化。这是法律文本语言的必然要求。从法律自身的角度,法律作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其文本形式在语言表述上应当规范,具有规范价值。法律语言的表述规范,才使得法律真正成为一种规范,为人们所遵守。不规范的法律文本语言,只会导致法律文本形同虚设,使法律丧失其价值。从法律语言的影响看,法律文本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重要规范形式,其示范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中出现了一些背离语文本体的现象:文本被图解、语文被泛化、文本被架空、语言被虚化等。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提出了四条对策:紧扣文本直面语言,反复触摸,培养语感;抓意蕴深刻处,咀嚼语言,加深感悟;寻找学生情感触发点,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感召;阅读教学要挖掘文本资源,寻找典范语言的规律,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情节空白处的补白,可以充实文本;发散思维处的拓展,可以延伸文本;情感交融处的述怀,可以倾诉情感,解读文本。用好典范语言,递与学生一支长篙,以我手写我心,向语文味更浓处溯游。  相似文献   

6.
李军东 《考试周刊》2008,(21):28-29
语文教学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理解和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感召;阅读教学要挖掘文本资源.寻找典范语言的规律,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情节空白处的补白,可以充实文本;发散思维处的拓展,可以延伸文本;情感交融处的述怀.可以倾诉情感,解读文本.用好典范语言,递与学生一支长篙.以我手写我心,向语文味更浓处溯游.  相似文献   

7.
王良朝 《考试周刊》2010,(37):49-50
走进文本的关键是关注文本的语言,既有对语言的理解,又有对如何运用语言的学习。文本作为语言作品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作者创作文本和读者读解文本都是语言活动。语言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就是语境。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着辅助教学的功能:观赏影像缩短时空距离走进文本;依托画面品读文本语言丰富语感;凭借音画扎实语言训练加强积累;链接网站丰富文本知识;整合信息开展情境练笔升华主题。  相似文献   

9.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和运用目标语国家的意识和文化进行交际。鉴于这个宗旨,我们的教学除了依赖书本中的印刷文字或符号来进行的文本教学以外,还需渗透大量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社会习俗、语言环境、体态语言,以及语言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与能力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非文本语言现象。交际离不开文本知识,但同时也离不开非文本语言现象。文本知识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非文本内容却是鲜活的、具体的、富有意义的,它体现在交际的整个过程,涵盖了语言运用的各个方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非文本现象不是语言本身,无法用规范的语法和严谨的文本语言去套用它,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也接受了文本中固有的思想、知识、文化,接受了作者情感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文本语言的学习。钱理群教授认为“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转化是由外在文本的“文”向学生内在的“意”的转化过程,是把规范的、精美的文本语言转化生成为学生内在语言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外在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学生语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实现文本语言与学生语言转化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一、情境对话:促进语言理解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表达语言的方式也会不同。在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情境对话为创造多元理解、多元表达的个性课堂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也是文本的主体。假如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语言缺乏应有的敏感,那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有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习得语言,从而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的。我们平常备课对文本的深度、广度关注比较多,相对而言对文本语言的细微处、细小处、细密处关注得就不够了。  相似文献   

13.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之本义。巧妙地进行语言转换,能使学生的语言习得更富成效。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个有心人,通过转换句式,凸显内容张力;转换角度,拨动情感之弦;转换文本,感受言语乐趣;转换再创,突破"文本"窠臼,让学生在转换中穿越语言的丛林,定能更高效的促进学生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经历语言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内化迁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与作者对话、编者对话,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本的表达形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遵守语言—思想—语言的原则,有感情地读,借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抓住"文眼",进行散文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6.
陈允来 《成才之路》2013,(26):87-8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与"形式"的争论已经逐渐走向清晰化和明朗化。传统教学中往往过多关注文本的内容价值,很多教师能够驾轻就熟,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其教学效益却始终难以提高;而当下教学中,则给予文本的语言形式更多的关照,试图在文本内容的包裹下理清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最理想的文本内容。一、在捕捉文本作者个性语言中触摸语言质感每位文本的创作者都拥有着不同的生命经历,他们遭遇和过往注定了他们自身在文本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以唐代诗人为例,白居易写诗常常读给自家的奶娘听,直到奶娘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英语文本解读研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内容分析法不适合分析英语文本的深层意义;第二,缺乏对方法论问题的跨学科探究;第三,脱离了英语文本生产传播过程的社会语境。在研究过程中,文章作者加入语言分析法,并通过英语文本编撰过程分析、英语文本内容分析、英语文本反馈分析三个不同的环节,将英语文本放入一个完整的英语文本解读研究系统,从而建构成熟有效的英语文本解读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规范与高效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潜入文本,关注文本精神和文化层面;浸润于语言文字之中,凸显文本的语言韵味。  相似文献   

19.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应重在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要从具体的文本语言现象入手,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品味、发现、运用,通过课内处阅读等途径加强语言积累,通过把立足语言、创生语言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自主内化、建构自身的语言学习认知图式,形成和发展语言经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审美品位,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复述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教师重视语言内在的逻辑关系,有的教师则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对文本语言的感知、悦纳与细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内在的结构,以重新整合的方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如调整复述顺序,历练复述思维;改变文本体裁,感知语言风格;置换表达人称,增强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