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近十余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继续展开集中的研究。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南越国的考古发掘报告;南越国遗址和建筑成就的研究;南越国遗物研究;南越国墓葬研究;南越国重要历史人物研究;南越国对内对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南越国人民生活习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广州市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26题,以南越王墓和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南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南越地区与汉、楚、越、巴蜀、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情况的认识,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题第2问,利用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地层关键柱这一特别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秦汉以来中国朝代顺序的掌握情况和对历史时间内涵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运用假物得姿和即实求虚的方法认识历史时间。下面就该问题做简要分析,请同行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3.
南越王赵眜陵墓展现了富有特色的宗教意识.孝道观和忠君观念在南越国被广泛认同.在他们处理与中央皇朝关系时表现出归顺和割据倾向并存、离心与向心兼容的立国意识."和集百越"的政治取向,加速了汉越民族的文化融合.南越国宫署遗址折射了有创意的建筑审美意识.出土的海外器物则体现了南越国广泛开展对外交往的积极姿态,是一种开放精神的物化证据.广西汉墓中土著文化的习俗较为典型,在顽强保持着某些上古旧传统的同时,也体现汉越文化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1984——1999年,友谊县文物管理所在县域内进行了文物遗址普查,发现汉魏时期遗址119处,通过实地测绘及比较分析,对友谊县汉魏时期遗址的分布规律、形制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甘肃高台骆驼城遗址区分布有许三湾城及墓群和骆驼城遗址及墓群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祁连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地带,长期遭受季节性洪水灾害、冲沟侵蚀和地面积水等严重威胁。本文以许三湾城及墓群和骆驼城遗址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现场调查遗址保存现状,分析区域环境与遗址区洪水灾害的关系,总结工程性防洪措施的历史智慧。洪水治理工程措施以"防"和"导"为主要方略,包括汉魏晋时期的五道梁防洪坝、许三湾城及墓群南部平行于等高线修建的防洪堤与排洪沟、建国后骆驼城遗址周围区域的防洪堤坝等。针对骆驼城遗址依然存在的水患问题,提出了工程治理方案,主要包括冲沟回填和城内积水整治,期望提升该遗址的整体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6.
2002—2004年,友谊县文物管理所对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凤林城址再次进行调查,除衬地调查外,还查阅了历史文献,验证了凤林城址是《吉林汇征》文献中记载的"巴如古苏霍通"。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和专家的评析,指出:凤林城址是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的核心代表,为黑龙江区域汉魏时期遗址聚落发展的模式,亦为研究土城垣的出现及发展演变提供可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广东教育》2013,(9):2
惠阳,古称归善,毗邻香港,与深圳和东莞相连,是叶挺将军的故乡;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华侨文化在此交融,素有崇文重教、尚雅好学之优良传统。新世纪以来,惠阳教育事业跨入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惠阳成功打造了粤东地区的第一个"省教育强镇";2008年,成功创建为粤东地区的第一个"省教育强区":2009年,率先实现了"镇镇皆强镇"的教育目标:2009年底,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2012年,惠阳区教育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创造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惠阳现象",在粤东地区打响了"惠阳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8.
广东地区于商至西周时期出现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属青铜时代,南越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广东地区有过不发达的青铜时代文化阶段,但没有出现过较成熟的国家形态和奴隶制社会,该地区青铜文化阶段的发展水平不可高估,但认为广东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的观点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9,(2):53-58
"三支一扶"计划在助力基层脱贫攻坚,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远意义。本文立足粤东北欠发达地区实际,明确了"三支一扶"计划与粤东北乡村振兴战略协同部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研究了粤东北乡村振兴战略下"三支一扶"的贡献和两者共同作用、实现共赢的具体体现。并在最后简要提出了三点"三支一扶"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客家话"是伴随着客家意识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方言名称,是显示客家族群特征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明中叶开始,广肇惠地区出现客家方言的称谓,在同一时期的粤东北地区没有把自己的方言称为客话。清末民初时期,客家方言名称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分期还款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消费平台越来越多。对高职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就是"校园贷"。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恶劣、灰色空间巨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粤东高职学生"校园贷"使用及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了粤东高职院校"校园贷"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构建粤东高职"校园贷"风险防控机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文王墓的发现,是岭南考古的重大成果。墓葬出士随葬物一千多件,有的给史汉的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有的却又给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根据《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年第3期)首次披露的材料看,南越文王墓实际上是南越国时期岭南开发史的实物展览馆,研究南越国史的历史橱窗。因此,就其历史价值而言,它完全可以和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驮侯墓媲美。  相似文献   

13.
建设粤东数字图书馆联盟既是对区域图书馆联盟的丰富和发展,又突显特色资源联盟的优势。联盟集成粤东众多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和自建特色数据库,以获得长尾效应。以"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研究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于单一文化研究,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更注重粤东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并且文化学者对于特色资源的共享需求也逐年上升。文中最后介绍了联盟建设的理论构架与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14.
五窑沟古窑群是为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兴建提供大部青砖瓦和琉璃制品的专用窑。如今古窑已失全貌,但一部分遗址尚存。从遗址出土的窑印、青砖、瓦及琉璃制品看,与溥仁寺碑文的记述是一致的,也与当时大臣的奏折内容相印证,说明古窑群与山庄外八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广东地区于商至西周时期出现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属青铜时代,南越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广东地区有过不发达的青铜时代文化阶段,但没有出现过较成熟的国家形态和奴隶制社会,该地区青铜文化阶段的发展水平不可高估,但认为广东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的观点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16.
江苏淮阴清口历史上曾经是黄、淮、运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治水重地,这一地区妈祖信仰盛行。崇祀妈祖既是元明清时期国家治理黄运水患保障漕运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淮、运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清口地区诸多妈祖宫庙遗址和以"天妃"命名的水闸、堤坝等水工建筑,以及流传于民间的诸多传说和植根于群众生活的各种民俗文化,为妈祖文化在运河沿线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实证。  相似文献   

17.
大连地区汉代物质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已经证明,大连地区建置始于燕秦,完成于两汉。大连地区汉代城址、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器物,为研究大连地区汉代物质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两汉时期,大连地区长期是辽东郡沓氏县、文县的辖境。辽东郡沓氏县、文县的设立,为大连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大连地区的繁荣。通过大连地区城址、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铁器、建筑与砖瓦、陶器、青铜器、漆器青铜附件、龙纹金带扣、铜镜、钱币、印章、玉器等实物资料研究大连地区汉代的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以粤东中学体育教师为对象,从宏观上分析当前粤东地区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从微观上探讨了在新时期下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提高粤东初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推动粤东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为粤东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前,有一个长达百年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蜀商时期,这一时期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而对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至关重要。两汉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往,可划分为蜀商——汉使——胡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划分,对宏观把握中外文化交流在两汉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对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7):14-19
晚清以降,粤东客家地区存在大量的"过番谣",这种歌谣见证了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创业的辛酸史、血泪史。客家人为了生计而"过番出洋"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措。杰出的诗人、外交家黄公度则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客家人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作了生动的描绘。试图在客家民俗文化的视野下,对粤东客家的"过番谣"与公度先生的"过番诗"进行现代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