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语言奇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是应着力转换的。本文以一些中译英实例说明文化意象在传递原作精神、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结出文化意象传递常用的一些方法——直译法、直译+注释法/直译+意译法、意译法等,强调译界人士应该更加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成语翻译的重要因素。只有正确认识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才能有效开展英汉成语互译的相关工作。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基于这些差异,我们必须采用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等四种主要翻译策略,以实现英汉成语互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汉语成语的翻译中较难的是其文化信息的传达。成语的翻译可以分为直译法。意译法,直译意译结合法,英语成语的借用等,但各种方法皆有其不足之处。或在形式上,或在字面含义上,或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文章从翻译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直译加注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与关联性语境紧密相连,不同的认知语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英汉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意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在文学翻译中,采取直译补充和直译加注为主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实现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成语由于其言简意赅、形式简洁,历来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材料,大量含有动物寓意的成语更是在人们的语言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直译与意译两方面来谈论英汉两种语言中那些富于形象和比喻的动物成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洁 《海外英语》2011,(10):222-223,226
该文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着眼,探讨文化意象词的异化趋势,将口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词分为完全空缺词与部分空缺词两大类,并进一步分析对这两类文化意象词的翻译处理策略如可采用直译、音译、直译和音译加注释等异化手法,从而不仅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和灵活处置,并且传递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汉英翻译中的成功之举。  相似文献   

7.
廖北平 《英语辅导》2011,(1):164-168
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两种翻译方法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对源语言文本的语言(句法)和文化概念的处理上。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译作要求,有取其极端者,有理性折中者。对文化概念的翻译,译界倾向性的做法是:如果译语中存在类似的文化意象,自然采用归化意译;如果源语言文本里的文化意象在译语中空缺,则仍采用意译。由于源语言文化意象的他族陌生性,一般不采用直译或异化翻译。对源语言文本里的特有文化意象采取归化意译,往往不能传递源语言里特有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源语言的文化在译语里丧失,而大大降低翻译的文化价值,妨碍翻译传递文化职能的充分实现。本文拟论证并力荐文化概念和意象的直译传真原则-异化。  相似文献   

8.
杨晓梅 《英语广场》2020,(22):27-29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受众面非常广泛,但由于中西方国家本身的历史积淀不同,文化差异给电影翻译带来了诸多阻碍。如何让观众理解电影中的意象,对于解读电影的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阐述电影翻译的要求及其特殊性,然后分析文化意象的概念,最后分别从意象直译、意象重构、意象修饰及意象转换等几个方面提出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策略,以期有效提升电影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9.
卢会会  吕小芳 《文教资料》2013,(8):33-34,49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与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研究显得愈加重要。本文提出,在影视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意象对翻译策略的影响,对其进行恰当的重构和润色,以实现有限时间内的有效文化传递。作者认为,影视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重构更应该采用直译、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充分理解汉语成语的内在含义,灵活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意译结合法、对等翻译等常用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其中以直译法最为重要。论文通过对比英汉语言成语的异同,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将汉语成语承载的文化特色和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11.
《儿女英雄传》素以语言美著称于世,费致德先生将其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其译本具有典型的杂合特征。杂合是翻译的普遍特性,可以为译文引进源语语言、文化和文学的异质性成分。本文试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切入点,探讨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特色,并指出杂合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大多数习语采用比喻形象,喻事明理,是一门形象化语言。习语意义并不是其所构成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往往是字面意义引申出来的隐喻意义。因此,习语语言表现力在于其深层隐喻意义的准确传达。根据语用翻译观点,语用效果等值翻译是传达习语隐喻意义的一条重要准则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英语成语是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将英语成语译为汉语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意义。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化与成语翻译的关系,揭示了英语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阐述了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并根据Nida意义优先的原则,探讨了英语成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如何给英文电影冠以一个精彩贴切的中文片名,就成了吸引观众视线,取得票房利润的先决所在。本文在对大量译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常用的五种方法,即音译、直译、意译、编译和扩译。  相似文献   

15.
英、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恰当处理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义蕴,是习语翻译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习语翻译应采用直译法,以确保移植译出习语文化义蕴的独特风貌和韵味,并依次提出了以下几种译法:借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语言的特殊组成部分,从内容方面而言是可译的.如果能同时在译入语中保持源语成语的形式和内容,则是理想的翻译.否则,可以牺牲成语的形式而翻译其内容.直译法、意译法、直意译结合法、借代法、减译法、增译法、解释法是七种常用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其中以直译法最为重要,它能够在译入语中保留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语言形象和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17.
壮族文化特色词是指壮译外中壮语特有而译语没有的文化词汇空缺。英译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时,传译壮族文化特色词汇涵义主要有四种译法,即音译释意、直译、意译和译者注释。  相似文献   

18.
从古至今,"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神圣的图腾和象征。然而,"龙"的英译对应"dragon"在西方普遍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怪兽。"龙"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国俗词语。如何恰当地传达此类汉语国俗词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以"龙"的翻译实践为例,归纳探讨汉语国俗词语的翻译策略,以期促进国际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研究发现,翻译国俗词语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原文的类型,译文的对象,翻译的目的,翻译"对等"的要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音译、替代、还原、直译或意译加注、补述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都拥有丰富的成语。成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文化色彩的英汉成语在翻译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本文旨在讨论英汉成语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并就成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