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卫恒《四体书势·草书》载:“张伯英……归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对“匆匆不暇草书”的理解,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将文献与考古成果结合赶来加以疏证。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华书局,1124页)中指出:“‘楷则’已指草书,非云‘不暇草’而作楷书,乃谓落笔不苟,足资法范。”所以韦仲将谓之“草圣”。  相似文献   

2.
草书的速度     
草书龙飞凤舞,线条流畅飞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书家快速运笔挥洒而成的。像唐代的两大草圣张旭和怀素,据记载,他们作书的速度是很快的。杜甫《酒中八仙歌》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作书时,旁若无人,将满腔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其狂草潇洒磊落,惊世骇俗;而怀素作书,也是“兴来走笔如旋风”(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唐吕总《续书评》),其痛快处犹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见其作书速度之快。  相似文献   

3.
史圣:西汉历史学家司马光,自幼读书,博闻强记,著有《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圣。草圣:人称汉朝书法家张芝是“草圣”,他擅长草书,对章草(旧隶的草体)造诣更深。医圣: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勤奋学习古人治病经验,博采众长,写出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本书被后代医学家视为必读经典,张仲景也就成了“医圣”。  相似文献   

4.
正《草诀百韵歌》第一句曰:"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这里的"草圣",指的就是狂草。狂草为何难?因为写好狂草比写好其它书体的要求更高。一、法度严谨。这是写好狂草的基础。狂草取法不规范,写得再潇洒绚丽都没有意义。很多展览中的草书作品,往往第一眼感觉很好,气势雄壮,节奏鲜明,很有感染  相似文献   

5.
已见的草书划分中存在概念级别不一致、不能周纳草书整体、过分注重书法艺术形态而忽视文字发展现象等问题,引起了对草书认识的混乱。本文结合书法学和文字学的成果、原理、方法,考察、辨析草书发生、发展的现象和脉络,特别是章草与汉代草书的关系、隶草(草隶、早期草书)与汉代草书的关系、狂草与今草的关系等关乎草书划分的关键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已见的草书划分方式的得失,引进新的草书概念“古草”(章草和一般的汉代草书的总称),提出新的草书划分方式——草书划分为“古草”和今草,以期清晰展示草书整体的构成情形。  相似文献   

6.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草书的临习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也称大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目前时尚走走、跑跑的行草,也是一种风格。习草要有一定的正体基础,因为草出于正(篆、隶)书,同时草兼各体的美学素质。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主攻大草应从小草做起,可先习王羲之《十七帖》、智永或怀素《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因为各种风格的大草,均是以小草为基础的。有了一定小草基础,就可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大草作品作为自己临习范本。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8.
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以神韵兼备、清逸静雅的独特书风被誉为继王羲之、怀素、王觉斯之后的“当代草圣”,他在书法艺术的探索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笔者以为:在构成林老书法美的诸多因素中,匠心独运的线条之美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面,是林氏书风籍以显现的关键。因  相似文献   

9.
库化津《屈原自沉考》为屈原自沉是“殉国难”说立论,却拿不出一条可靠的史料作依据。本文详考了屈原自沉与“白起破郢”无关,并进一步证明为忧国而死无损于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10.
草书形成于汉代,在章草名称出现之前,人们多用“草书”一词指称汉代草书。章草名称出现后,又往往把章草视为汉代草书的代称,进而演变为“汉代草书就是章草”的结论。事实上,章草只是汉代草书的组成部分,除章草外,汉代草书还包括“一般的汉代草书”。章草与一般的汉代草书在字形来源、字体特征、参与者的身份和适用场合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它们在汉代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汉代草书。所以,汉代草书与章草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