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建社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特别是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历史。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愚昧、落后的时代的误区。是没有把中国封建历史时代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去观察,也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辉映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存在自然经济背景、社会根源等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宗教、人身自由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点。从古到今,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结构都与西方世界不同。因此与其牵强附会地说秦以后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不如说是郡县社会更准确。同时,中国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反对的是发展到顶点的、衰败的郡县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既没有奴隶社会,也没有封建社会,当然也就不会自然出现欧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更不会有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了。  相似文献   

3.
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等专题.以文明史观审视这段历史,就是以"文明"为单位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助于领悟人类历史的真谛,提升历史二轮复习效率与品质.  相似文献   

4.
主题内容认知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 ,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同时极大地影响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题内容范围 :分封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其他政治制度。主题复习目标 :把握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征、实质、形成原因和发展演变 ;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主题知识概要 :◎著名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是国际无产阶级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推翻资本主义,消灭一切私有制和阶级,不断争取自身解放、人类自由和社会制度创新,直至建立礼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实践过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曲折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刷新了人类历史画卷的主要内容,为人类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历史主干知识之一。  相似文献   

6.
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的封建统治、官僚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监察制度初现于先秦,定型于秦汉,在魏晋继续发展,到隋唐趋于成熟,至宋元明清则臻于完备。纵观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千年演变历史,剖析其自身特点和历史局限,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思想启示和丰富经验,将之运用于我国当今的监察制度构建和廉政建设,将有助于引领我国政治制度朝法制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就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也在缓慢而艰难地向前发展.因而,与这种社会变革和发展相适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产生了相当丰富的要求改革变通的政治思想.研究这种政治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对于全面认识传统政治文化的面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的地理环境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边境四围屏障般的地形又阻挡着华夏民族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从而固化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延缓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议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皇甫修文中国古代分期问题,争论半个多世纪了。这一争议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起于何朝代──西周、秦、还是魏晋南北朝?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史学界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发展线索没有...  相似文献   

11.
一、课标教材链接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必修Ⅰ在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提到了科举制;必修Ⅱ在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时提到徽商和晋商;必修Ⅲ在分析宋明理学时提到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后期历史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选修模块中要求“以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东方社会的性质问题,是当前历史科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古代东方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或者别的性质的社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是古代东方历史本身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马列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学说是否正确的问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经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刻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列主义历史学在论证这个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苏联史学家B·B·司徒鲁威于1933年曾经论证了古代东方社会是奴隶社会,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起,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史学家对古代东方社会的奴隶制性质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古代东方是封建社会,并认为古代世界只有希腊的一些城邦和罗马经过奴隶社会,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因而经历过奴隶社会是特殊规律,不经历过奴隶社会是普遍规律,故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中不存在奴隶社会这个环节.他们以此为由说承认奴隶社会阶段的学说是一个“教条主义的公式”.由于时间久远和缺乏足够的史料,要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清晰地再现古代东方的历史面貌和阐明它的社会性质是办不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何以漫长?徐红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公元前475年,在其他多数地区还处在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甚至处于野蛮的蒙昧时代时,中国就步入了封建社会、直...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丝绸的发明及其引发的丝绸之路的发现的历史作用还估价不足。本文认为,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丝绸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交往价值使之成了联系古代中西文明的纽带;继之人们为运丝绸又走出了一条丝路。从此,人类交往突破了仅限一毗邻地区的状况,开始了远距离洲际交往,从而给人类历史发展以有力的推动。这种推动,在中国表现为奴隶社会延续较短,封建社会较早形成;在西欧则促进了罗马奴隶社会的灭亡。丝路的发现是世界范围内奴隶社会灭亡和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依循着一个基本的共同规律。从低级向高级,从古代向近代运行的,并且最终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通则和共性。中国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必然遵循这一通则和共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张历凭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时约4000年,历史遗产特别丰富.作为名列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也曾独领风骚数千年.本文拟就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一、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中国封建制社会中的政治制度,不仅在东方,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发展得最为完备和典型的,特别是作为封建政治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监察制度,其完备和严密程度,更是世界上其他封建国家无法比拟的,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总结中国古代历史上监察制度的丰富经验,可做到鉴古明今,古为今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封建国家机器的制衡器。它对于封建政治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它具有制衡、治官、监督、检察、弹刻、惩戒和教育之效能。这里试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模式的历史走向和…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社会转型角度看,近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从历史进程看,从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到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线索与重点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本部分复习从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20.
姜曦 《林区教学》2011,(10):71-73
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的婚礼模式,持续两千年之久,它是由官方规定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一直广泛流行。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原因,是社会历史作用的结果,六礼的内容和特点也都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的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同时体现了它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