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它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议题首脑会议"和"多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它对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它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经历了“经济议题首脑会议”、“政治议题首脑会议”和“多元议题首脑会议”三个阶段。它对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有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大国协作和全球治理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1975年11月15-17日,美、英、法、德、意、日等六国最高领导人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了六国首脑会议,奠定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基本架构。翌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美国的波多黎各再次聚会,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出席了此次会议,这标志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诞生,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每年一次轮流在以上七国举行,学术界将之称为七国集团(简称G7)。在运作了22年之后,1998年俄罗斯正式加入,七国集团发展成了八国集团(即G8)。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学术界就不断对G7/G8进行研究。本文即对西方学术界关于G7/G8的起源、发展与走向的研究成果作…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纷繁复杂."一",美国的军事地位;"三",三个经济图;"五",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七",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一组数字组合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及国际关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表现.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全球化的本质作了分析,讲述全球化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全球化的几个分流和表现.同时,还对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中心论"加以论述,指出了西方文明的文化霸权和西方借助全球化推行西方文化,使之成为"普世文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女性主义以其强烈的批判性直指西方对东方的知识霸权。它揭露了西方知识霸权的生产机制,解构了西方女性主义的分析范畴———"妇女",质疑西方女性主义的方法论,揭示出帝国主义和父权制是相互勾结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把西方女权主义惟一关注的"性别压迫"拓展到"性别、族群、阶级压迫"的三维空间,凸现出性别压迫与其他形式压迫的相互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人"的概念在目前所有高职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均没有介绍,但是这一概念从产生起就对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社会人"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要想学好西方经济学就需要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关心时事,关心他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从而提高科学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又是大多数高职学生所欠缺的,所以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寻求合适切入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如何结合社会现象学习、理解教材内容,再结合教材内容学会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真正做到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融会贯通,提高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98):67-68
"文化霸权"是指一国通过文化扩张,将其价值观念传播或强加给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和改变其价值观、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甚至是社会制度,以期实现对该国的征服和控制,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所不能达到的目的的一种行为。二战后,文化霸权主义作为西方对于东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作为西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迅速蔓延和日益普及,凭借信息传播媒体进行文化扩张变得越来越便利。西方文化霸权在媒体和新闻掩盖下日益扩张,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但却不容易被社会大众察觉,这是因为这种形式的文化扩张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本文初步探索了西方文化霸权在新闻媒体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志学 《华章》2007,(3):96-97
"西方"一词传统意义上通常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阵营,作为"冷战"时期政治地理概念时至今日已成历史概念.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仍将世界划分为东西方显得既不合理,又无必要.建议谈及发达国家应当慎用、少用、不用"西方"概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设立,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学者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研究体系进行反思.西方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脱离经济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哲学理论,后来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野开始转向经济学.我们构建具有我国特点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必须正确认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必须加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中的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限制原则;比例原则;区别原则;"军事必要"不解除当事国义务的原则;条约无规定的情况不解除当事国义务的原则。国际法对战争的约束面临新的挑战。各国家对国际法的自觉遵守是对国际法约束力的挑战之一。新型战争武器的使用脱离了法律的约束。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道主义弱化,战争灾难加剧。  相似文献   

12.
1935年中国经济由于国内白银大量外流遭受沉重打击,并导致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民政府之所以发生如此严重的货币危机,不仅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银价骤升影响,更是中国银本位货币机制存在弊端,以及国民政府实施巨额的财政赤字政策所致。为拯救困境中的货币金融体系,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施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此次改革使中国货币摆脱了国际银价的影响,并结束了当时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在中国货币金融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此次货币改革对硬通货白银的彻底放弃,又为中国经济后来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技术起步较晚,大部分理念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引入并逐步加以本土化的。国际交往对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作为我国首次全方位关注教育技术国际交往的研究,其意义就更为重要。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前的主要途径有国内师生出访交流,国外学者来华作报告、进行合作交流,对国外学者进行专访对话,学者赴外参加国际会议或国内举办国际会议,以及翻译国外著作等。10年来,随着国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其研究越来越广泛并走向深入,主要集中在学科发展、远程教育和学习模式等10个领域。这些国际交往使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研究领域得到拓展,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和规范。评估10年的国际交往,今后更应加强实质性合作研究,提高交流实效,重视国际项目合作,避免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要以一种平等合作、批判性、包容性的态度进行国际交流和对话。  相似文献   

14.
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国际债务与我国应对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债务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资金融通手段,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因沉重的国际债务负担而陷入困境,几十年来国际上采取了很多措施解决国际债务问题。我国应加强自身防范措施,避免世界其他国家的冲击;妥善处理已借出外债,慎重考虑借出外债的风险;适度借入主权外债,合理调整主权外债结构;提高国内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外债风险;加强国家规范约束,保障我国外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长期忽视、缺乏性别意识,这一情形严重地防碍了这一学科自身的发展.多年来,女性主义者一直努力试图从实践和理论上改变这种状况.凭借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带有性别偏向的国际关系学说给予批评,逐渐形成了女性主义的国际关系流派、方法论和主要关注领域,并谋求重构包容女性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第一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不全是因为战败,更多地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外交知识的缺乏、对国际惯例的不熟悉以及为西方殖民者的欺骗所致。  相似文献   

17.
语言国际推广是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跨文化交往而产生的一种现象。近年来,汉语国际推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但由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实践刚起步,还有许多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日语国际推广的现状,研究日语国际推广的社会基础和推广模式,希望日语国际推广的经验能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students’ outcomes have initiated analyses that have had a growing influence on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education policies in industrialis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of the OECD's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which started in 2000 and has organised surveys every 3 years, so that the 2015 survey was the 6th. Its influence has been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several reasons: 1) it assesses the basic competences in reading literacy, maths and science of 15 year‐olds students, i.e. around the en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many countries; 2) the assessment is based on a reliable methodology and the tests are completed by qualitative surveys and studies; 3) and the results lead to recommendations and are amplified by the media in most countries. However, it is not easy to evaluate the real impact of PISA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other international studies such as IEA's TIMSS and, particularly in Europe, the influence of the recommendations and benchmarks of the EU that has been growing steadily in the last 25 years. Our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ISA and EU policy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in France, but also studies its evolution in a few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Finally, we underline the limits of the influence of PISA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education towards a convergence of education systems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specific histor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9.
前一阶段,中美之间由于贸易问题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会颠覆现有国际格局,引发一场改变国际格局的大战,威胁世界和平。本文通过对世界大战爆发的现实主义解读,以及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稳定根源的探究,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这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s an analysis of official UNESCO documents—General Conference resolutions and Executive Board decisions for the period 1946 to 1999—that addres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 shows tha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key to UNESCO’s mission since the organization began, and illustrates various trends in its accep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It argues that, because such education is essential to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t must be incorporated in all the activities and materials of any educational system. It also argues that implementing it as UNESCO has recommended can relieve many types of confli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