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西路军的形成、西进过程中,共产国际利用其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党与支部的关系,基于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的立场,多次对西路军与中共党中央发出指示,对西路军的形成和救援具有重大影响。共产国际同意从宁夏与外蒙交界处提供援助,在西路军形成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共产国际改变援助路线、拖延救援时间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共产国际的救援措施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最终导致西路军失败。  相似文献   

2.
1936年10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建立河西革命根据地,徐向前、陈昌浩等率红四方面军之九军,三十军及五军共2.18万人,从甘肃靖远地区西渡黄河,11月上旬奉命改称西路军,西路军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同马步芳、马步青匪军血战近五个月,歼敌2.5万人,最后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西路军的失败,在中共党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本文试图就西路军西征的得与失及其战略方向问题作些粗浅的论述,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3.
一、陈云、滕代远等迎接西路军到迪化 1937年4月,中共派陈云、滕代远等从苏联进入新疆迎接西路军左支队,这是在新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端。 鉴于苏联与盛世才的关系密切,三年前共产国际就指示中共中央重视对新疆的工作以及同新疆的联系。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曾于1936年6月派邓发经新疆迪化(乌鲁木齐)赴莫斯科与共产国际联系。邓发历尽艰辛于11月抵达迪化。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才决定派滕代远去迎接邓发。滕代远由阿拉木图秘密到新疆,在迪化曾与联共党员王宝乾接过头,因未见到邓发,住了个把月,又返回苏联。邓发也从新疆到了莫斯科,他是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派往共产国际途经新疆去苏联的第一个代表,也是中共中央与盛世才最早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不久,在我国甘肃河西走廊发生了惊心动魄的红西路军战败的历史悲剧。西路军失败后,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当即指出,“致西路于今日地位”的原因是“过去领导一贯违反中央及军委指示”执行了“靠人而不靠已被动而非主动的路线”。由此,在很长时间里把西路军的失败说成是执行了张国涛的逃跑主义错误路线。事实并非如此,从、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有关西路军的一系列历史档案文书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西  相似文献   

5.
<正> 1936年10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三十军、九军、五军及总部直属队21800余人西渡黄河,执行中央《宁夏战役计划》,后因形势变化,渡河部队又根据中央指示组成西路军,主要任务是“打通国际路线”“建立河西革命根据地。”于是西路军便在河西走廊这条狭长地带一面与数倍于自己的凶残强悍的马家军英勇拼搏、浴血奋战,一面积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时间指示词在汉语违实构建中的语义基础进行了探讨,发现时间指示词起到了外显情状发生时点/段的参照时间作用。前件使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和"早"结合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后件可以使用"现在"时间指示词,时间上的"近端"表示认知上心理承诺的"近",对近端的否定也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前后件都可以出现时间指示词,前件用"过去"时间指示词,后件用"现在"时间指示词。研究对于揭示时间词的用法和更好理解汉语违实条件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宁夏战役放弃后,红西路军独自担负起了"打通国际路线"的沉重使命,但最终兵败河西走廊。西路军问题在党的历史上曾经一度与张国焘路线相联系。改革开放后,一些党史研究者勇于探索曾经被视为禁区的西路军问题,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中一些错误的观点,使长期蒙蔽的西路军历史得以解蔽,从而还西路军历史以原貌。现从西路军问题的由来、解蔽、新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西路军与抗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路军的形成与失败虽然均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爆发之前,但本文通过对一些权威性文献资料的考察、论证指出西路军的形成、奋战与失败都与抗日战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西路军西进的战略目的主要是为了抗日;2、西路军对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西路军的失败使八路军至少少编了一个师的抗日力量;4、西路军被营救约5千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华章》2011,(4):58-58
影片概述 《惊沙》是第一部揭示红军西路军鲜为人知历史的史诗影片。整个剧情以指挥西路军临泽突围战的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为原型,再现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影片取材于红军西路军“临泽突围”的真实史料,生动描写了“临高战役”中高台失守,西路军遭受重大损失,临泽陷入敌人重围的危急关头,  相似文献   

10.
陈飞 《文教资料》2011,(3):95-96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格局趋于多极化,苏美战略核均势出现,苏联迫于国内经济压力,调整了过去僵硬的、唯意志论的外交政策,奉行以"和平共处"为理念的缓和策略。苏联的"缓和外交"体系是以对美缓和为核心,对西欧缓和为突破口。随着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新东方政策"的出台,苏联与联邦德国的缓和大步迈进,使得苏联缓和目标首先在欧洲大陆实现。  相似文献   

11.
创建红军,除了理论上准备外,军事人才的准备尤为重要。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在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国民军中开展了一系列军事运动,在党的周围培养锻炼和吸引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在开展工农运动的过程中,也造就了一些有军事才能的党的干部。苏联和共产国际也为我党培养了一批能文能武的军政人才。这些人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成为我党创建红军重要的军事人才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军装备基础薄弱,人才缺乏。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新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苏友好背景下,中国陆续派遣海军学员赴苏留学。留苏海军学员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并利用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海军技术和战略、战术,服务于中国海军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红军为什么选择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在很多描述或研究长征的著作中,都把答案归结为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从报纸上得知的,陕北有大量红军和大片根据地的情报。文章认为,除了这一情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促使中共中央和红军选择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一是要解决战略依托问题,争取苏联直接援助;二是实现北上抗日救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是苏联所有领导人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而他所领导的时期又处于苏联的早期,他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其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民族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他的民族思想和理论的核心是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践上就表现为对苏联社会众多民族利益的漠视和损害。导致民族积怨越来越深,民族根源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46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重新爆发后,南斯拉夫给予了巨大援助,而此时的苏联却持消极态度.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苏南两国在如何应对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问题上存在分歧.南斯拉夫主张战略进攻,苏联则坚持战略防御.这种对外战略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希腊内战问题上.如何对待希腊的内战问题,是苏南冲突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苏德战争初期 ,由于战前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原因 ,苏军在兵力兵器大于德军的情况下遭到重大失利。苏联没有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而把苏军的重大失利归结为双方兵力悬殊。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掩盖了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真正内在原因。如果以分析苏军的编成和部署为研究视角 ,就可以探讨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真正原因 ,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苏联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影响。苏联剧变与苏共党内长期缺乏完善的民主制度密切相关。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破坏了人民民主制度。苏共党内民主制度的长期缺失是影响苏联剧变的综合因素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苏联剧变标志着苏联式社会主义的败亡。党内长期缺乏健全的民主制既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是导致苏联式社会主义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方面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在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变中,苏联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蜕变与瓦解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苏联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历史教训昭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积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诺门坎事件是日苏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挑起诺门坎事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侵华战争中,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对华援助政策,另外借反苏名义换取西方国家继续推行绥靖主义政策。日本在诺门坎事件中遭到惨败,对以后日苏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同时在苏德战争中未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