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3.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简称《诗意语文》),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关于语文教育的讲演录。捧着《诗意语文》一书,仿佛看到王老师牵着马儿意气风发的笑容,脑海里无端地现出"扶我上马的人"的字眼来。流  相似文献   

4.
<正>一、向名师学习,培养语文情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三种境界,王崧舟老师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也谈到三种境界:"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不同的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极无痕。因此,好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是无痕、无课的,一咏三叹,余音绕梁。王老师眼中:情文相依,文情相生,才是语文的充实。实的语文,才是美的语文,诗意的语文。所以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普通老师很难达到王老师的课堂境界。王老师的精彩诗意课堂我们可以借鉴,甚至可以复制,却很  相似文献   

5.
彭江龙 《教育文汇》2011,(12):43-43
上好课难,评好课更难。读罢王木春老师《一次追悔莫及的评课》,这种感受更加强烈。王老师是一位语文老师,他的评课虽以语文学科作为案例,但由于学科是相通的,从他的"追悔莫及"中,我们历史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正有幸聆听王文丽老师的《百合花开》,对我而言,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名家的课堂,第一次受到如此深的心灵震撼:原来一堂看似简单的小学语文课也可以蕴含如此多的内涵,可以如此多的体现出一个语文老师的涵养和素质,可以把人带到那么美好的境界,可以给予孩子有可能贯穿其一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细节处孕育诗意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百合花开》是一篇优美的蕴涵哲理的散文,它本身就有着散文诗的灵动。走进王老师的课堂,也如徜徉于一首流动的诗的乐章,王老师  相似文献   

7.
戴宏涛 《学语文》2003,(3):52-52
我们早已熟悉《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手拿铁钳见了纽扣就想拧的异化工人形象,而当今的语文老师不也正被应试教育所异化吗?语文教学变得越来越琐碎和技术化,语文教师见了字词就想  相似文献   

8.
刘玉真 《湖南教育》2008,(11):20-20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八期刊有河南王奎群老师的《(木兰诗)中的“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一文》,文中曾说“古往今来,谁听说过人的无奈的叹息声是‘唧唧’?”王老师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妥的,  相似文献   

9.
2008年初,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语文狂人”王泽钊的三本新书;《高考语文.小菜儿一碟》、《中考语文,小菜儿一碟》.《王泽钊老师讲作文》。三本书里,有近百篇好文章.有数十堂浓缩的“王氏语文课”。循着讲课的脉络,便会发现,为何学生“看到课程表上有王老师的语文课.就特别高兴”。三本书再现了王泽钊个人教学精华.引导中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轻松应对中、高考。王泽钊.  相似文献   

10.
在第十艏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北京市崇文区小教教研室主任王文丽执教了《桂林山水》一课。过后我校一位老师移植了她的课。本人也在网络上观看了王老师的教学实录,感受颇深。王老师的课像漓江的水一样清新、隽永。她的教学设计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1.
本刊去年第七期所载《京沪小学特级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散记》一文中,提到了王有声老师的作文教学,广大语文教师很感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王老师的教学经验。恰好王老师给我们寄来了现在发表的这篇文章。我们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感谢王老师对本刊和我省语文教学的关心,祈望王老师及各兄弟省市特级教师多为我们惠寄稿件,传经送宝。  相似文献   

12.
孟强 《山东教育》2010,(5):22-22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之道》的报告中,提出了用语文意识来观照、统摄文本细读的主张。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既要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要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要关注话语形式,又要关注话语意图。  相似文献   

13.
王雷英老师是浙派名师的代表人物,心灵语文的倡导者,她的揉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界独树一帜。有幸观摩王老师所执教《与象共舞》,课前就十分期待。一是因为大名鼎鼎的王崧舟老师上过这一课,王雷英老师的同题课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番什么新气象?二是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王老师擅长的揉读又怎么在略读教学中有效体现?教师又如何处理学和导的关系呢?听完王老师的课,顿感受益良多。王老师整堂课以读为主线,充分发挥朗读这一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手段的功用,在反复的多层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感悟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人象合一的奇妙境界,在自由和谐、开合有度的对话互动中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自能学习和自主发展。她的课优美而又大气,简略而又丰富。  相似文献   

14.
今天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被限制的解读》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B》2012年第2期第46页,引文下同)。在体会文中的观点时,似乎觉得丁老师的解读也"被限制"了。丁老师认为,《丑小鸭》一文的"文学真实性"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不能用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读了王君老师《安恩与奶牛》的教学实录,我曾撰文(见《语文学习》2011年第6期)围绕“咬文嚼字”谈论其得失:王老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表达.充分调动自己的体验去“咬文嚼字”.以打磨语感的教学策略和功夫.让我们欣赏到“有语文”的语文课,所得极丰:但她“删削”文本,直线、单一地将主题归结于“万物为一”的做法,最终损害了“咬文嚼字”.减损了小说阅读与小说阅读教学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所“失”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6.
读罢辽宁大连教育学院王德俊老师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量”》一文,深感快慰。文章对学生应有的词汇、朗读、背诵、阅读及写作的数量,都作了翔实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真如一场及时之雨,让我们一些语文教学经验不足或还缺少思考、总结、研究的老师们心中有了一个谱,知道到底语文教学要做些什  相似文献   

17.
程静 《今日教育》2013,(10):51-51
2012年12月,重庆市语文特级教师送教到区县的活动在万州二中如期举行。重庆市南开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颜运静和万州区的牟海荣老师就初中语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课相得益彰,颜老师的课深邃而隽永,牟老师的课(见“课例回放”)的热度和感染力令二中的孩子们有些不舍,很多听课老师也“痴”在了那儿。  相似文献   

18.
读王若三的文章《朽木之材,不可雕也》,推测作者应该是高中的语文教师。王老师认为学生中有“朽木之材”,应该“放弃”。不是教师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验,不是高中的教师未必有这样的胆气,不是高中的语文教师则很难有如此犀利的文笔。  相似文献   

19.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小学语文》杂志的忠实读者。现在,课程在改革,时代在进步,感谢人教社又给我们送来了一位无声的老师——《小学语文》杂志。每一次拿到《小学语文》杂志,我就一口气读完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听王崧舟老师的《望月》,沉浸其中,享受着“诗意自勺存在”。在感动、激动之余,我以为,王老师的《望月》对当前语文教改最大的启迪在于:用心、用情地帮助学生过一种诗意的话文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