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大致可归纳成以下几个“多”。 一、多写段,多练句,紧扣教材,坚持读写结合。 学生从阅读教学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法,基本知识,要拿到实践中来运用。读与写必须密切结合(先说后写、先达后作。这里对“说”与“述”暂不详述)每教一篇课文,我尽量让学生练习写作,有更多的写作机会。一般是仿写精彩的段落及典型句子,为写文打基础。例如学到第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我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抓住各厅室特点的写法。写出自己教室里的陈设。目的使学生初步统习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文,并正确选用恰恰当的方位词。学了《三只蝈蝈》,则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第三节的写法,学写一段表达同学间、家人间的争论的话。第五册《放风筝》一文学后,要求仿照第四、五两节的写法,发挥想象,写出“蜈蚣”“风筝”、“鹞鹰”风筝的动态、颜色来,有的学生这样仿写道:“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灰色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学设计得好不好,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设计时,虽然要遵循整体性、学生主体性等原则,但设计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如设计《放风筝》一文的教学方案时,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在课前动手做一做风筝,或让学生回忆自己做风筝、放风筝的经历,并以此为题材写一篇记叙文。教学时,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做风筝、放风筝的经验与课文作者的经验作一番比较。这样设计,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3.
《风筝》是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的欢乐和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表现了孩子们对幸福的憧憬。文章语言朴实,处处蕴含着真情。  相似文献   

4.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5.
徐静 《辅导员》2014,(13):46-47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记叙了刘老师“谈残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塑造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追求的残疾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6.
引领学生喜欢母语,加强生活体验,乐于表达,是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活动。一篇作文如果没有“新意”,则必然使人提不起兴趣,读起来,令人乏味。作为教师,必须考虑如何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写真话,抒真情。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一、让放风筝活动飞翔着文化阳春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各种风筝冉冉飞上了天空,喜不自胜。年年放风筝年年写,学生多数能将放风筝的过程描摹得栩栩如生。今年,怎样让“放风筝”写得仍然兴致盎然,并且能更上一层楼呢?我作了如下设…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新授课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虹星小学一年一度的放风筝比赛又开始了,看天上的风筝可真多,你们愿意老师带你们一起参加放风筝比赛吗?按国际风筝比赛规则,参赛选手必须把手中的风筝线一端放在地上,看风筝线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请同学们看这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小?  相似文献   

8.
《放风筝》此篇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有两点: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蜒风筝。2.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从三年级开始“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五、六年级学生要求“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然而,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而言,段的训练仍然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蒙段、猜段,甚至不会分段的为数不少。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具有过硬的分段能力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加强学生分段的操作性,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什么是分段的操作性? 所谓分段的操作性就是指分段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按照分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去做、去练,反复操作,逐渐形式技能。一般来说分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一读课文,弄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二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节写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起步作文,片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在三年级进行扎扎实实的片断训练呢?1.利用课文插图进行片断训练三年级课文的插图多,这也就是编者有意培养学生多观察的素材。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插图的前提下,“剪下”插图的某一组画面,让学生进行片断的训练。例如,《放风筝》这幅图画的是“我和哥哥”及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内容设计“风筝”信息大搜索。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 1.学生需要:前两个星期,四年级组举行了“放风筝擂台赛”活动深深吸引了学生,也吸引了我。在比赛过程后,学生产生了很多问题,有的学生还跑过来向我询问。于是我想,我何不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来帮助学生自行找到答案,帮助他们实现放好风筝的愿望呢?  相似文献   

12.
《风筝》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表现了童年的快乐。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表现童趣,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抓住心理描写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一、初识整体,初议情趣1.体验乐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  相似文献   

13.
多练,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多看多练。”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启发学生多动笔,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遵循这一精神,近年来,我注意利用课文设计多种形式的作文题,使学生获得了多练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延伸课文练作文。即在课文结尾处,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使课文内容得以延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阅读的自学能力可从多种途径进行。我从审题教学入手,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怎样读懂不同叙述方法的文章,具体做法是: 一、以物为中心的命题课文,指导学生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读懂课文。省编小语第八册(下同)第一课是《一条军毯》。板书课题后,我告诉学生:课题中的“军毯”是具体的物品,“一条”是限制“军毯”的。以物为中心的命题课文,一般是“由物写事及人”的。于是,我教给学生这样的学习路子:1.课文哪里出现或交代了文题中涉及的物品的?2.围绕这一物品发生了怎样的事?3.物品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我让学生通过物品的线索理出文章脉络。这样,学生钻得进去,走得出来,分段、归纳中心都不困难,学得较轻松。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自己在教学之后,习惯在本子上记上几笔,记自己的一孔之见,记自己教学中的疏漏失误,也记学生学习中闪亮的光点。这样的教学后记,有助于知教知学,知己知彼,有利于总结和积累教学上的经验教训。以下摘录两个片断。 (一) 《群鸟学艺》(语文五册)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试用填表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我首先从课题着手,引导学生审题。“群鸟学艺”写的是鸟。课文写了多少鸟呢?是“群鸟”。“群”表明很多。什么叫“艺”?学生查字典后,知道是本领,技术、才能。“学艺”就是学本领。理解了课题的意思后,我提出一个思考题:“课文写了哪些鸟?它们向谁学什么本领?它们各是怎样学的?最后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课文,自己掌握课文内容。这时我挂出小黑板,出示如下表格: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文笔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写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  相似文献   

17.
现在通常见到的复式教案,一种是把几个年级的分别写在几个本子上,教到哪个年级,翻哪本教案;另一种是干脆不管青红皂白,统统写到一个本子上,一个年级接着一个年级往下写,教到哪里翻到哪里。这些都叫复式单备教案,不便于实施,也不符合复式教学的特定要求,实际上不能算做复式教案。 我认为以下几种教案比较符合复式教学的要求: 一、平列式教案。在一张表格里,有几个年级的复式,就纵划几格,每个年级的教学活动各占一竖格,年级间的“动”和“静”的内容不保持平行,各写各的。填写教案内容时,先按各年级教学系列程序分别填写,然后再综合考虑教学路线注明时间,并把各年级的每一次直接教学都统一编上十分醒目的红色顺序号。课堂上按顺序号依次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陈杰 《师道》2007,(1):35-36
《赵州桥》(浙教版第七册第一课)第2自然段进入探究性学习阶段时,我在四年级(2)班教学,出示探究主题:“请你从课文中找找,哪里写出了赵州桥坚固的特点?”没想到,对这一问题学生丝毫提不起兴趣,只有几个孩子在“撑场面”式地做答,课堂陷入沉寂的尴尬境地。课后我陷入了沉思……第二天,在四年级(1)班教学,我改变了原先的提问:“你觉得赵州桥与我们现代的桥相比,最大的创造性在哪里?”意图当然也是让学生结合课文领会赵州桥“坚固”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比头一天的孩子浓,他们围绕“一个大桥洞,四个小桥洞特殊设计”的优点,围绕“全部用石…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纲》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租讲一篇,精讲一段”。在教学《大雪山》这篇读讲课文时,我就抓重点段第六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其做法是:一、从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是怎么写的。我在引导学生能达到说出“这一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写风,第二句写冰雹,第三句写雨,第四句写积雪”这个基本要求后,接着告诉学生,这段写“风、冰雹、雨、雪”的话都突出个“大”字,我们先看课文,写风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风卷着雪花,万马奔腾似的,从山顶上呼啸而来,把战士们吹得摇摇摆摆,站不住脚。”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不满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