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成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阵容、散文精品风景线的,除了专业的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外,实在还可提到一大批业余的无名的作者以及他们默默创作并发表的出色的作品。如张新果发表在1988年第10期《散文》上的《红喜字》,如刘奇林发表在1991年第3期《散文百家》上的《半壁平安》等等。这些作品都在千字左右,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精短深至的传统特点,而手法之新,品位之高,也都是有着独特的美学追求的。 我们把《红喜字》和《半壁平安》拿来一起分析,发现巧的是两篇散文在选材上都写了“字”,都停留于对一种“字”的美的洞察上。门子上贴的字,墙壁上被抠出的字,这在我们见了一千遍、因而也忽略了一千遍。两篇散文恰是在这些俗常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角落里创造了神奇,由此想来,散文的魅力也确是在于这种能触及普通走入普通深入普通的平常景与平常心。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八二年秋季教材初中第三册上新选了两篇古代散文,称为《短文两篇》。一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一篇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是两篇古今堪称的优秀短篇散文。编者之所以把两篇放在一起,是因为两篇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一,咏物抒怀,含蓄隽永。《陋室铭》具体描写的是“室”,从各方面的描绘来证明“陋室”不陋。“苔痕上堦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之景不陋;“谈笑有鸿儒,往  相似文献   

3.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共选了四篇散文,两篇讲读课文是:《风景谈》和《天山景物记》;两篇自读课文是:《故都的秋》和《时钟》。 对于散文,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知道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就是说所选取的一切材料都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但是可以这么说,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散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形”并不真的那么“散”,还是显得比较集中的,象脍炙人口的《井冈翠竹》、《白杨礼赞》,作者的视角自始至终很少离开所写事物本身,当然,这也是由于文章题目本身所决定的,这就好象时下流行的“跳跳球”,跳者再怎样用劲甩,但由于球上系了一根松紧绳,“跳跳球”总不离跳者的“脚”这一定点。而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散文才真正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这一特征。这四篇散文如果单从题目上来看,(“风景谈”、“天山景物  相似文献   

5.
长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对小学中段语文教学而言,遇到长文,要如何突破,成了语文老师孜孜探求的一个课题。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2单元“回归”主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朱鹘飞回来了》,全文共1229个字,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长文章。  相似文献   

6.
贵刊一九九五年第二期中《长文如何短教摭谈》一文,精辟地阐述了“长文短教”法。笔者拜读之后,颇感方法得当,收获很大。今又拜读贵刊第十期两篇争鸣之作,似觉豁然开朗。读后冥思,又觉“瑕”(《“白玉”微瑕》一文)中有“瑕”特此提出商榷,以求得共识。  相似文献   

7.
二、长文短教所谓“长文” ,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 ,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现代课文在 2 0 0 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 5 0 0字以上的 ,就可以视作长文。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 3 0 %左右 ,如初中语文第一册 3 0课中 ,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9篇长文 ,第二册中 ,有《提醒幸福》等 1 0篇长文 ,第三册中 ,有《阿长与〈山海经〉》等 8篇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 ,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势。所以 ,研究长文短教 ,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 ,由…  相似文献   

8.
1990年初,《散文》及《散文百家》两家编辑部联合发起“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征文”活动,共收到稿件11万多件,刊登了114篇。经过专家评定,其中的24篇获“优秀奖”。(篇目见《散文》1991年第5期)。这次赛事,历时将近一年。其时间之长,参赛面之广,主张之鲜明,拙特,均为我国散文界近年来所少见。我国当代散文沉寂,已  相似文献   

9.
《葡萄月令》是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自然的年轮”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也是汪曾祺先生散文的代表作。该单元的重点在“现代散文的疏与密”(散文的布局安排),为了能够上一节有“语文味”的课,我对这一课做了四次改动,并选取其中两种构思,完成了两次公开课。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对《背影》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经典散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何为铺垫、铺垫有何作用、铺垫的常见形式。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铺垫写法。何为铺垫从题目就能看出两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朱自清在散文的开头提到“父亲的背影”,然后用近600字写其他内容,真正写“背影的故事”与末段对“背影”的追忆加起来不过700字;鲁迅用不到1200字写“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之前却用2000字写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散文的地位和影响,实不下于他的诗歌。其散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全文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但就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竟出现了九个“不”字。这九个“不”字,堪称全文之眼目,言简意赅的刻画了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形象。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13.
×××同学问:《榆钱饭》这篇散文在结构上的线索是什么?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篇散文中,可以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榆钱饭》从时间上看,囊括了40来年。散文的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那就是在结构上靠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这篇散文以“吃榆钱饭”为线  相似文献   

14.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代表作。长期以来,有识者在赏析时慧眼独具,从诸多方面去领略它的风采。然而唯独无人关注鲁迅为何要在这篇文章中提及“日暮里”这个不起眼的地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对此阐释道:“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笔者在教...  相似文献   

15.
《济南的冬天》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温馨淡雅的冬日暖景图。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也有一篇描绘冬天美景的文章——《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细细品读,这两篇散文无论是在艺术风格、文章布局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落花生》是许地山散文创作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它最初发表在《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八号上,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是岁月的流逝却始终没有磨灭这篇只有六百多字的小品散文的动人的色泽。这篇作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纪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开头两个小节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以异常凝炼的笔墨,记述了一次种植花生的活动。小时候,在母亲的启发下,几姊弟把屋后的半亩隙地辟  相似文献   

17.
《冬天》是朱自清的写于30年代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最近出版的全国师专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把它列入重点讲授篇目。由于教学的需要,我对《冬天》进行了新的审视,现仅就《冬天》的意蕴这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求教于著者和同行。《冬天》全文不到1200字,写了三个冬天里的三件事情,最后归结到“温暖”的意义上。这一新颖的构思,就使得《冬天》迥别于他的其他散文作品。说它是写“父之怜”的,当然无  相似文献   

18.
杭州的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古往今来,写西湖的诗文可谓多矣,要想开辟蹊径,写出新意,是十分困难的。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却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她不以作者的游踪作引线,采用常见的所谓“移步换形”的写法,而是立足在写自己游西湖时的感受,抓住西湖景物绿的特征和变的状况,用“绿”与“变”两个字来统率材料,写得集中而凝炼,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景物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在游记体散文中,这篇课文不能不说是一篇独创之作。  相似文献   

19.
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可要讲清楚关于这个基本理论,需要写一部书,至少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但是在“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召开前夕,想起可以用这个题目作书面发言时,我只有两个多小时可以用来写作,所以,匆忙之中写成了一篇“语言不详,语焉不透”的“很短的文章”。之后,我想再写一篇长文,一直未能动笔。而以讨论私营经济为主题的“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四次研讨会又要在五天后举行了。看来又没有去写那篇长文的时间了,于是采取这样的变通手法,先用提纲的形式写一篇《几点补充》,并把两篇文章作为一篇文章的两  相似文献   

20.
【指导提要】以文学作品为选材的现代文阅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连续出现 ,这符合语文教学加重文学性的要求 ,也在《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之内。仅从全国高考来看 ,《世间最美的坟墓》(1991年 )、《报秋》(1998年 )、《长城》(2000年 )、《门》 (2001年 )、《话说知音》 (2002年 ) ,这些散文作品都成了命题材料。特别是这三年来 ,每年必考一篇散文的阅读 ,且基本采用简答题和多选题这两种题型命题。对于散文的阅读 ,检测的重点是放在“赏”“析”二字上。顺利完成这一类考题就必须学会阅读和鉴赏散文。(1)准确把握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