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古诗词中有丰富的意象,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人类普通的认知方式,对中国古诗词的创作和解读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概念整合的框架下探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意象在翻译过程的传递能够为文学翻译这一动态认知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意象密集、形断意连、沉郁顿挫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杜甫独具一格的诗风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杜诗的过程中必须从其独特性入手,处理好局部意象与整体意境的关系,并通过异化处理尽可能地保留意象并置的艺术形式和原文化意象所蕴含的异域文化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诗歌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 ,西方诗人对中国古典律诗的形式及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试图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以充实自己的诗歌创作。许多诗人开始尝试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作为意象派诗人的庞德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 ,联想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 ,在翻译中进行了大胆的改译 ,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对庞德而言 ,意象主义不仅与维多利亚传统诗的创作技巧相关 ,而且还是涉及对诗的性质及作用的态度问题。在诗的创作上 ,传统内容的突破往往伴随着形式和手法上的创新。中国古诗对庞德的意象诗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意象并置。中国古诗中特别…  相似文献   

4.
意象叠加和意象并置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技巧,美国意象派领袖人物埃茨拉·庞德不断模仿这些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他的模仿经历了一个从意象叠加到意象并置的过程;意象并置成为庞德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庞德的大力提倡和推崇,意象并置这一技巧在美国新诗运动中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并置现象韩华名词并置是意合法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单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语排列组合成句的语言现象。意合法就是诗人以形象思维的方法,用全新的艺术构思,凭借想象、联想,利用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弹性,对词语进行新的排列组合,省略了意象之间的语...  相似文献   

6.
汉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其中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中外文化交际的频繁,大量中国作品被输出海外,古诗词的外译也日趋重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很难找到中英完全相互对应的表达,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有效传递成了本文的关注点。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选取著名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诗词中较有代表性意象的诗词译文为例,采用对照分析法探讨关联理论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意象的传译是汉诗英译中传达“意美”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之美的可译性、再现,以及意象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雪姣 《考试周刊》2014,(41):21-22
本文从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方式与原则入手,以流传最广的英译本作为分析对象,主要从意象和意境的处理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先生在自身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诗歌翻译"三美论"。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葬花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运用"三美"理论对比赏析《红楼梦》2个经典英译本对《葬花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探讨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便于论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词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往往是诗词的点睛之笔,也是古诗词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可以通过译文在目的语读者大脑中建立中国的文化图式。这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古诗词中出现的草意象,对比不同意象类型翻译方法。研究发现,意象类型不同译文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当与译入语文化相异,译文多趋向保留草意象文化信息,符合文化翻译学原则。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今天,通过研究草意象翻译方法有利于意象英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一般诗歌的翻译都被视为“难”,而有着中国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诗词的英译可谓是“难上加难”。将古诗词译得通畅已属不易;更何况,要译出原诗词的美,真可谓是“难于上青天”。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这三个方面,来看古诗词的英译之美。  相似文献   

13.
中诗英译对形、意、涵的处理一直倍受译者关注.以翻译美学为导向,从"声色美""意象美"和"涵蕴美"三个层面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三个译本进行美学透视,从中探寻诗歌翻译的审美趣旨,同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于童 《考试周刊》2009,(27):41-42
翻译研究者证明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本文从原型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性出发,结合实例对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熊晶晶 《文教资料》2008,(11):29-31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分析古诗词意象特征入手,探讨了意象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提出意象翻译原则和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古诗词的韵律、意象、意境三个方面比较分析《钗头凤》两种具有影响力的英译文,指出由于古诗词具有特殊的文学和美学特点,在翻译时译者的主体性表现突出,显示出古诗词翻译具有异人异译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颇高成就.在他提出的系统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理论在译界影响深远,得到很多学者和译者的推崇,成为译文评判的重要标准.本文举例论证了许渊冲在中诗英译的过程中传达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8.
诗人之志,寓于形象,诗词的翻译与其它翻译一样贵在再现形象.然而再现绝非牯摹,似与不似.在神不在貌.译诗须随义而转,力求选意,即使其中地名的翻译也不例外。地名在中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那么英译时该如何处理这些地名呢?笔者认为主要方法有五;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中,由于意象在传意和构境的关键作用以及其中包含的众多的文化元素,意象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和困难。陶渊明诗歌由于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其中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中西方都不乏陶渊明诗歌的英译本。本文从陶诗中统计出诸多意象以及意象的中西方翻译方法,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探讨中西方对陶诗意象的翻译方式的偏向及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古滕客 《今日教育》2012,(7):105-105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完《论语》《庄子》,趣品完人生之后,又开始重温古诗词。在《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