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将“阴”误写作“荫”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不了解“荫”已由多音字改为一个字音的统读字造成的。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荫”字取消了阴平的读音,统读去声。并指出“树荫”应为“树阴”,“林荫道”应为“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已不再是多音字了。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含义、功能也不同。但是在当前的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中,这三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尚未获得一致的看法。在给古籍作通俗的注解以及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了简便起见,在叙述时最好用“通”这个术语表示通假字,用“同”这个术语表示异体字,用“后来写作”表示古今字。  相似文献   

3.
"散"的读音     
正杜老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泉城》中的"明珠散落"的"散"字的读音,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读sǎn,有的老师则读sàn。我有些困惑,请问到底怎么读呢?山东省阳谷县侨润明德小学李淑杰李淑杰老师:当多音字处于词语中时,要查阅词典,看看这个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例如"间"是多音字,在"中间"跟"间隔"中读音不同。查阅《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一些字词要异读,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所致:其二是由于"破读"所致.一些常见的异读字,因其流传的历史久远,而且有的已进入现代汉语的书面或口头语之中.有了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许多工具书和古书的注本中,也都注明了它的读音,因此应按传统的习惯去读.而那些较为少见的、也未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异读字,或者人们已改读为一般读音的字词.就应按照现在的习惯去读.  相似文献   

5.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对于中学生来说,通假字更是个拦路虎。如何识别通假字,找出其本字是训沽学家长期研究的问题。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沽之旨,在乎言。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发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这说明了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也告诉我们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音读,按照本字的意义理解。然而由于声韵的变化,古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别,中学生难以把  相似文献   

6.
“夫”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单在初语七年级至九年级文言文中就出现了20次之多。读准它的音,对于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正确把握文言文内容主旨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试就这20处“夫”的读音进行归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2002年12月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刘卓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夫”的读音是这样说明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多音字是汉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为了便于非汉语人群学习现代汉语多音字,文章将现代汉语多音字的读音、使用、识记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以方便非汉语人群学习、记忆、使用现代汉语多音字,从而提高非汉语人群学习现代汉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的、地、得"三个字,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普通话中都可读轻声"de"。但这三个字又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有不同。不少同学在朗读时,往往对"的、地、得"三个字的读音把握不准,经常读错,甚至乱读一气。究竟怎样才能读准这三个字的读音呢?其实这三个字的读音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就和同学们谈谈。  相似文献   

9.
说“去”具备一定古代汉语知识的同志,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去”,与现代汉语中的“去”一样,是个动词;词义却不同,现代汉语的“去”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古代汉语则着眼于出发点。例如: “孟子去齐”应译作“孟子离开齐国”,而不能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为“孟子向齐国走。”同样道理,现代汉语的例句“我去食堂”,也不能按古汉语的习惯,理解为“我离开食堂”。但是,在具体把上述分别用于阅读古文时,我们却经常能见到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就注解说,“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这个注释有两个毛病:一,“去日”解为“过去了的日子”,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解释的,忽略了“去”的词义,古今不同。二,按这个解释,同时也忽略了“譬如朝露”的比喻。我以为,曹操这里把人的一生,比做“朝露”,是为了极言其短暂,人生如朝露,转瞬即将完结。在这转瞬即逝的时日,想到功业未就,其心中的悲苦当然是很多的,很深厚的。把上下句连起来,“去日”就不应当解作“过去了的日子”了,而应解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心中的悲苦是十分深厚的。”我提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想要说明,读古文应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戡然不同的好分辨,稍有不同的易忽略,这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是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也能讲通,于是就驾轻就熟地讲下去了,殊不知已经讲错了。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是陶渊明误入尘网十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10.
近体诗的格律构成诗歌音乐美。一些中古多音字在近体诗中的读音与今音明显不合,用现代标准音读近体诗觉得很不合律。依据中古韵书和近体诗格律探讨古代诗人用字读音,有助于近体诗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个别字的读音问题而困惑。遇到多音字该读哪个音呢?同一诗词中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读音标注,我们该选哪个呢?明明是十分眼熟的字,自己读出来却被别人认为是误读,到底谁是谁非呢?面对这类问题,面对这类容易误读的字音,我们在古诗词教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里,“著”的音义比较单纯。读 zhù,是“显露”、“写文章”的意思,如“显著”、“著作”等。读zhuó,现代汉语里写作“着”。但在古汉语里,“著”的音义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一、读词句,整体把握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还不是很强,再加上一些字词在古今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的意思。笔者教学《如梦令》时,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1.读正确、读流利。2.注意停顿读。3.边读边思考,联系上下句去揣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4.
听青年教师执教古诗词,鲜活的课例带给笔者思考: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至少需要经历五个层面的诵读、体悟过程。一读,解题正音,诗文要读得字正腔圆这一层面的读首先要解决生字、多音字、汉字古音等的发音问题,要给学生三分钟以上时间自主练读。在此基础上,要结合诗文意境大体解题,引领学生初步把握诗文基调。看似简单的诗题理解却需综合素养的支撑,对小学生来说,要启动知识储备,建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汉字一个形体不止一种读音即形成多音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一形多音现象呢?我想除了古今四声读音的差别外,更重要的是“六书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通假”造成的。 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也有四声。《南史·陆厥传》云:  相似文献   

16.
“联”“连”二字都是常用字,它们读音相同,意义也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按段玉裁的说法:“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古今字也。”所谓古今字,即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如果联、连是古今字,两字纠缠不清便带有某种必然性,但此说在学界似并未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论名词修饰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修饰动词,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的。现代汉语继承了古汉语的用法,不过有所发展。用介词表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修饰关系,古今皆然,但现代汉语的介词数目比古汉语多,这是语言日趋精密的一种表现。例如古汉语的介词“以”的用处很多: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常常为个别字的读音问题而困惑。遇到多音字该读哪个音呢?同一诗词中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读音标注,我们该选哪个呢?明明是十分眼熟的字,自己读出来却被别人认为是误读,到底谁是谁非呢?  相似文献   

19.
“难”与“血”都是多音字。多音字的选音原则是据词定音”,即根 “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读音。 电视台播音员的读音人们公认是最标准的,可是对“排忧解难”的难字,则有时读为“”阳平( ),又有时读成 nán去声( ),这就使关注 nàn语言规范化的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产生了疑问。 《新华字典》对“难”字的读音规定如下:1.读阳平用于下列四种语义:()不容易,()不大 1 2可能,() 3 使人不好办,( 不好;2.读去声时用 4)两种语义:()灾患、困苦,()诘责。“排忧解 1 2难”的难字是困苦、灾患”之意,具有名词性 …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节奏强、跳跃大、文言语多、意义浓缩性大,教师应把理解古诗词意思、体会古诗词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教学重点;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古诗词背景较久远,加之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词的时代背景缺乏知识,因而对古诗词理解与情的体会、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