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知识天地     
《宁夏教育》2008,(6):40-41
平时的防震应急准备工作;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地震避险自救自护常识;在地震时的应急防震;  相似文献   

2.
从高密度中心城区防灾绿地的作用和特点出发,结合国内外高密度城市防灾绿地建设现状,对成都市武侯区防灾绿地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武侯区具有人口密度高(达到了14,451人,km2),人均绿地面积指标高(达到10.88m2)、绿化覆盖率高(41.04%)等特点,已建成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公园及紧急避险绿地公园等各类防灾绿地公园172个,对城区的防灾避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防灾绿地分布不均、相关配套不足、防灾避险绿地的设施不够完善、防灾绿地体系不健全、绿地植物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对该区防灾绿地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苏州市空间数据库系统,对苏州绿地空间防灾信息进行查询、分类和统计,对绿地分布现状和人员避难场所进行选择和分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符合避难条件的绿地和学校操场等空间场所进行防灾避险空间分布及服务半径分析,对绿地空间进行面积量算,认为苏州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应以“五片多面双网碎点”为基本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式、全覆盖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报讯 为有效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提高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自救能力,保护师生安全,减少伤亡,维护校园稳定,在校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专部近日组织全体中专师生举行防震抗震应急演习。演习按照中专部防震抗震应急预案科学展开,根据防震应急疏散的四个阶段:即紧急避险阶段、有序快速撤离阶段、自救互救阶段、清点人员阶段展开演习。并且模拟上课时间在教学区和休息时间在宿舍区发生地震分别进行了演习。通过演习,中专部全体师生提高了防震自救的意识和能力,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肯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普洱市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查找出影响普洱市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普洱市农村居民消费的几点意见,这对研究普洱市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对加快推进普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普洱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大地震中,教育系统内师生伤亡极为惨重.校园建筑的建设质量和防震标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此,本文探讨了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美国加州和中国台湾关于校园建筑防震标准的法律规定及其具体细则,并且梳理了大陆中小学建筑防震的政策法规,最后提出了完善大陆中小学校建筑防震标准的建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投煤炭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教学三矿现有安全避险五大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起步较晚,而现有的"五大系统"中还存在人员定位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有盲区,供水施救系统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压风设备供风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学三矿亟需对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特别是紧急避险系统进行建设完善工作。完善后井下紧急避险"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经过验收,完全符合安监总局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州市园林绿地应急避险场所的规模布局、设施配备、公众认知度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目前福州市区的应急避险场所存在布局有服务盲区,应急避险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以及认知度不高等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对福州市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4+141-F0002,F0003
为推动云南省史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云南省历史学会与普洱市政府于2011年7月28~30日在普洱市共同举办“云南省历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普洱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近10多年来地震频繁袭击中日两国。地震是地球的一种病症,也与地球子民即人类的折腾有关。人类务必将抗震减灾的思想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防震抗震应成为恒久的国策。防震抗震作为特殊事件要有特殊举措。防震抗震是综合性的战略,这是人类建设地震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课题。为了筹划和建设一种地震文化,应把防震抗震提升到地球意义的向度来理解。关心地球疾病,实现人类在灾害学方面的突破,这是对地震学的升华,也是对人类自身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脆弱性问题日益严重,包括城市发展带来的结构型脆弱性问题和自然、人为灾变因素引起的胁迫型脆弱性问题.作为目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解决城市脆弱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即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城市内在安全性和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地下结构在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国防工程、水利工程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城市建设方面,地铁以其快速、清洁、高效等特点,在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的交通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迅猛发展,地下结构形式也将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存在不少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其中包括强化地下结构的抗震防灾研究。  相似文献   

13.
北京面向世界城市的所有构建绝非仅仅大规模"盖房子",单方面追求经济复兴.本文从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与优势出发,选取了北京尤法摆脱的事故灾害风险及危险源,提出了适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世界城市分段建设的安全风险目标及策略.世界城市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水准及相应标准.  相似文献   

14.
北京面向世界城市的所有构建绝非仅仅大规模"盖房子",单方面追求经济复兴。本文从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与优势出发,选取了北京无法摆脱的事故灾害风险及危险源,提出了适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世界城市分段建设的安全风险目标及策略。世界城市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水准及相应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和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一方面从震后灾民避难生活暴露出的城镇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隐患和不足中汲取教训,另一方面日本救灾体制健全,建筑物抗震性能高,国民防灾意识强.大量建设避难场所,重视防震减灾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等,都为我国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思路,合理编排实验内容;增强绿色化学意识,实现实验全程的绿色化3种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城市园林绿地具有多种功能。过去人们主要从美化环境、文化休息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而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成果中更深刻地认识和估价园林绿地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value of urban green spac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ieldwork is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in a study among all secondary schools in Amsterdam. The article describes how the proximity of schools to green spaces emerges as a new factor in the ‘sustainable city’ and the ‘compact city’ debate. For fieldwork excursions proximity to green spaces is crucial for establishing a pattern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ce established, it shapes teachers’ attitudes on excursions. A linear structural path analysis reveals how this in turn results in more fieldwork excursions to other destinations.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show how this can be interpreted mainly as a result from iterative positive experiences with excursions close to the school, which are trigger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nearby green space. Remarkably, beside the effects of green spaces for well-being and health, the significance of green space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remained under-investigated. This argument came prominently to the fore in a case of urban densific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mpact city policies. In the dispute about the elimination of green space, citizens claimed a high educational value would vanish, but they felt this value was not recognized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