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了动补结构中的“V 完”组合,通过其在实际用例中的句法和语义表现的分析,发现其中的“V”绝大多数为及物动词,且具有“持续”和“自主”这种语义特征;“完”具有两种不同的语义表现和语义指向;在句中“V 完”组合多与表“时”、“体”义的词或词组共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现状,从形式和底层结构两个方面对"NP+V起来+AP"格式和英语中动句作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的异远大于同。我们认为,"NP+V起来+AP"是汉语中的话题句。用英语研究中的中动句理论来分析汉语"NP+V起来+AP"格式不太恰当。  相似文献   

3.
以邢福义先生的"大三角"理论为指导,从语表、语里、语值三个方面,对"V+不过+NP"句式进行探究。从语表来看,这一结构在整体上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动词以单音节动词为主。"N/NP"的不同会影响"V"的语义特征,从"N"的类型划分,"V"主要分为自主性动词和非自主性动词。从语里来看,"V"与"N"的关系主要有三种:"V"与"N"可以直接搭配;句子补充完整后,"V"与"N"可以搭配;"V"与"N"无法搭配。这主要与"V+不过+NP"中的省略以及V的虚化有关。从语值来看,由于"V+不过+NP"常常发生省略,所以使表达更为简练,有以简驭繁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该文考察了"X都NP了"句式及其扩展式"Y还S呢"的句法、语义特点,认为:"NP"具有顺序义,"都……了"模式表示变化义和主观大量,扩展式表示与预设相反,"X都NP了,Y还S呢"整个句式表示对比和比较。最后确定副词"都"为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并对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分析汉语持续体"着"和韩语"-??-"结构的语法化过程时发现,"着"和"-??-"结构均逐渐由具体语义转换成抽象语义,并伴随着语法上的变化。"着"和"-??"结构都是从其所含的空间义演变而来的,两者都表示状态的持续,之后逐渐带有"进行"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潜在歧义论"观点,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从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角度分析,"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8.
NP(受事)+V起来+AP句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近年来对汉语相关句式的研究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其中讨论最多的是"NP(受)+V起来+AP"结构。但学界对此结构仍存在不同看法,在范晓三个平面语法观下,一般认为只有当AP语义指向V时,"NP(受)+V起来+AP"结构才是汉语的中动结构,并认为在语义平面上此中动结构可以是受事主语句,在语用平面可看做话题句,并尝试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对此中动结构的生成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的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的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的.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的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把"是一个可以计量人的个体量词。通过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发现,由于与量词"把"搭配的表人NP语法、语义和语用上的限制,"把"是一个非典型的计量表人NP的个体量词。与此同时,"把"又是一个计量"X手"类表人NP的典型量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肯定"V索+NP1+NP2"句式为单宾说的框架下,通过对英汉双宾句句式语义的初步比较,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设:英汉双宾句的语法意义都是右向给予义,二者的区别只是前者强势,后者较弱,并试图据此对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现象做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2.
"考+NP"结构是一个多义结构。其多义性受到了结构中各个成分语义的影响,如"考"的词义"考核"和"考取"义,其受宾语NP的[±顺序][±有生性]等语义特征的影响。与此同时,其多义性还取决于是否处于相同[+顺序]的序列,如"考大学生"和"考研究生"的区别就是决定于"研究生"跨越了两个不同的序列。这些因素互相制约,与"读+NP"结构比较,发现VP的语义会制约宾语NP的语义提取;而宾语的[±顺序]也会制约"考"的"考核"和"考取"义在组合中的实现与否。可见语言交际采用自主疗法,规避"考研究生"的歧义,可达到更有效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关于"(NP)+V+起来+AP"结构,学术界有较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所独有的中动结构,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汉语普通的话题句.本文运用主述位理论,从篇章功能学的角度,考察了"(NP)+V+起来+AP"结构出现的典型语用环境,分析了"(NP)+V+起来+AP"的复项主位模式,认为"NP"是话题主位,"V+起来"是人际主位.  相似文献   

14.
构式"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以及书面语中使用极为普遍的一种表达格式,也逐渐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事物的主观评价。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罗列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语用功能、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以及教学建议等角度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构式"NP+V起来+AP"进一步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主要分析平凉方言"V开(NP)了"结构歧义的两种不同类型,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从共时的角度看"V开(NP)了"结构是由于"开"词性的不同从而产生的一种相同结构却句义不同的句子;二、从历时的角度去追溯"V开(NP)了"结构的发展过程,分析"开"词性不同的原因;三、用语法化理论解释"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主要分析平凉方言"V开(NP)了"结构歧义的两种不同类型,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从共时的角度看"V开(NP)了"结构是由于"开"词性的不同从而产生的一种相同结构却句义不同的句子;二、从历时的角度去追溯"V开(NP)了"结构的发展过程,分析"开"词性不同的原因;三、用语法化理论解释"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尤其是现代汉语中,"双"具有数词和量词的性质和功能,"NP"前的"双"和"一双"都有[+计量性],"一双"兼有[+描写性]。这些是制约"双/一双"选择的基本句法语义因素。从组合上看,隶属型NP和准量词型NP只与"双"组合,穿戴型NP只与"一双"组合,灵活型NP跟"双"和"一双"组合皆可。"一双NP""双NP"在结构的稳固性、句法分布以及语义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根据形式语义特征的差异,"A+了+N"构式可分为Ⅰ式和Ⅱ式,表致使和表状态变化。基于构式化(TraugottTrousdale, 2013)的角度,对"A+了+N"的形成进行历时考察,发现Ⅰ式和Ⅱ式存在不同的演变路径。Ⅰ式出现在宋代,是在形容词使动用法"A+N"的基础上附加动态助词"了"而形成的,而Ⅱ式形成于明代,是受由领主属宾句的"V了"存现句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20.
"NP1+V+有+NP2"句包括了两种意义类型:存在句和领属句.句子类型不同, "V有"的性质也不同.本文从存在句和领属句的角度分别研究"V有"句,包括"V有"中V的性质,"V有"的性质,以及"V"和"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