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带假宾语的英语结果构式的独特性解释上,动词与构式互动并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动词提供可供选择的非典型事件参与者并限定结果短语的句法、语义特征。构式于更高层面上对动词提供的非典型事件参与者和与之有规约性联系的结果短语作出选择,分别赋予它们受事论元和结果目标论元使之在句法上得以表征。建基于事件框架语义理论和论元结构构式理论的整合模型能够清楚地展示动词和构式对"假宾语"现象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非宾格动词认知原为二元动词,但在非宾格构式形成过程中其原有的域外论元受到转喻迁移而消失,只剩下惟一论元作深层宾语。最终非宾格动词表现为不及物性。非宾格动词的“不及物性”与其“惟一论元是深层宾语”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配价理论和论元理论出发,对汉英运动类"准二元Vi"及其宾语构式进行探讨。我们发现正是"准二元Vi"本身的特殊性,即由不及物动词向及物动词方向飘移,引起了宾语构式的变化。通过比较,本文发现汉语运动类"准二元Vi"及其宾语构式和英语运动类"准二元Vi"及其宾语构式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两者都是通过介词隐现改变宾语构式和突显语义焦点,汉语的句法结构比较复杂,但介词隐省前后的语义变化不大;而英语运动类"准二元Vi"在介词省去前后的语义变化相对明显,句法结构变化却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4.
"把+O+VR+L"构式中,"把"隐去的难易程度与其后宾语的生命度、控制度密切相关;受语体的影响,"把"后宾语以短小语块为主;动介式VR与动趋式VR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有差异的;处所格L在构式中表达的语义有所不同,其隐现的情况也会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5.
近来,网络媒体上非作格动词性成分带宾语现象日益增多。首先分析了NP1+VP+NP2的论元结构,认为NP1为表示人的名词性成分, NP2为表示人或处所的名词性成分,而动词VP为在语义上关涉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协同动词、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然后分析了NP1+VP+NP2结构的构式义,觉得当VP为针对动词及一元二位动词性成分时, NP1一般为得失主体。而当VP为协同动词性成分时,则VP1、 VP2都可以为得失主体。最后通过NP1+VP+NP2结构分析三个平面的关系,认为语义是语用的一个基础,而语用又是影响句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超 《考试周刊》2013,(32):76-77
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内,以论元结构分析为研究工具,探析汉语动结式中受事论元的实现方式。汉语动结式违背了语义一致原则,除了可以和与其语义相融的动词的对象论元融合,或者由构式单独提供,受事论元还能和动词的施事论元结合。而对象论元和受事论元的分离,是汉语动结式具有能产性、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从中动构式以及中动词两方面对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在句法层面的隐含以及保留寻求理据。本文认为,非施事论元,即谓语动词语法主语的内在属性对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以及显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压制作用,同时,中动词也对施事论元的句法隐含和显现起到压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致使结果构式压制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使原来没有"致使"义的动词,在构式的压制下有了"致使"义;原来没有"施事"义的名词,在主语的位置上有了"施事"义;原来没有"受事"义的名词,因处于宾语位置而有了"受事"义;原来不能带宾语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在构式压制下,变为二价或三价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同源宾语结构往往以不及物动词带与动词同源的宾语这样的结构出现。现有文献从构式语法、生成语法等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提出英语同源宾语结构来自于"谓语+状语"结构的概念语法隐喻,相比之下突出动作者的主动性,且这一类的同源宾语结构是所有英语同源宾语结构的原型,其他同源宾语结构由此扩展而来。  相似文献   

13.
在"N1+以介+为+N2/V"构式中,"以"与前句的某个NP之间原本存在"介词"和"介词宾语"的逻辑关系,后来,这种逻辑关系消失了,"以"和"为"便凝固成为一个动词。在演变的同时,动词"以"已存在,动词"为"也存在系词化的倾向,这两个条件起着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二价无体宾动词是汉语动词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次类,它有两个必有论元,其中有一个是动词语义的针对对象,可这个对象却无法进入动词的宾语位置。这类动词在形式上有其鉴别框架与由其构咸的基本句式,在语义上与论元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在语用上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普通话和新昌方言中宾语前置的比较,将新昌方言中的宾语前置结构分为四类:"宾语+动词+数量词+句末助词""宾语+来/去+动词+去/来/掉""宾语+叠动词(有有)+动词+过"和"宾语+动词+助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并对四个结构进行简要分析,简述该结构在不同交际场景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的趋向补语,尤其是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趋向补语本身的意义抽象,不易掌握;另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动词可以用于这些趋向补语,学生无从知道。利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认知隐喻论探讨"动词+下来"构式的意义及其联系,以及该构式对所能进入的动词的限制,能给我们的教学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8.
以"走西口"等短语为例,根据生成语法功能范畴假设,"V_(不及物)+NP"的生成可以实现为由方位范畴扩展轻动词引进不及物动词的论元,并指派处所宾语的题元角色。现代汉语中,"动词+介词短语"的划分存在争议,有些学者将"动词+介词"分析为动介复合词;有些学者则将介词短语或介词分析为补语,并将"动词+介词短语"分析为"动+补+宾"的形式。受"V_(不及物)+NP"的生成机制启发,将"在、向、到"等介词分析为轻动词的语音实现形式,并将其设定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范畴,同时,通过致使范畴和时体范畴来测试方位范畴的句法位置。  相似文献   

19.
NP1NP2地VP作为一种构式有其存在的理据性,该构式具有表达主观量这一基本构式义,在表达主观量时主要表达的是主观大量义,极少数表达的是主观小量义,还有一些需结合语境才能判断。进入该构式的多项式NP具有以下特征:绝大多数以2+2式节律出现;其语序安排体现量的特征;是构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必须是相同义位的组合。地的隐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多项式NP组合的临时性的强弱;多项式NP是否是VP的论元成分;整个构式的韵律需求;VP是否具有复杂形式。进入该构式的VP的核心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和使令动词,且VP主要以复杂形式出现;VP与多项式NP之间存在有界/无界的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轻动词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为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动因分别在形式与意义上找到依据。轻动词理论认为,在双宾句结构外层存在一个没有实体但有"给予"义的轻动词"v",为了满足v必须粘附在实义动词上的要求,本该与"N2"构成动宾结构的实义动词需要提升到"v"的位置与之并和,在形式上给非"给予"类动词进入"V+给+N_1+N_2"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最先进入"V+给+N_1+N_2"结构的"卖"类动词自身具备"给予"含义,在使用过程中该结构产生"有意义地给予"的构式义,"寄"类动词随后进入该构式,经过推衍、类化使得非"给予"类动词也进入了"V+给+N_1+N_2"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