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管"字各语义、词性之间存在引申发展关系,其语法化用法源于动词,句法条件是"管+NP1+V2+NP2",语义上经历了"表掌管→引进对象→处置""表掌管→引进对象→方向"的过程。"管"字自身动词性很强,也有虚化用法,经过词汇化过程构成"副词语素+管(动语素)"形式。"只管"作副词,"尽管"作副词、连词,"不管"作连词,"别管"作连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副词"只是"与"副词‘只’+动词‘是’"结构区别开,主要讨论了副词"只是"的用法。作者认为范围副词"只是"至少有以下三种语法意义:(1)表限制,可与"只"替换;(2)表强调,可与"就是"替换;(3)表解释。由(1)义到(3)义有由实到虚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演变的核心是(1)义。本文还解释了"只是"不能替换成"仅仅是"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中共有75个程度副词。就其句法分布而言,主要包括"程度副词+形容词""程度副词+动词/动词短语""程度副词+名词""形容词+程度副词""动词+程度副词"等五种结构。就其标量功能而言,《歧路灯》中的程度副词可以分为绝对过量级、极高级、次高级、次低级和相对最高级、较高级、比较级、较低级,标示极量、高量、中量和微量。就其扩展形式而言,《歧路灯》程度副词的扩展形式可以充当谓语、定语和宾语等。通过对《歧路灯》和《红楼梦》两部同时期的著作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程度副词的具体表现和使用频率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遵义方言两种语法现象一、"没得"和"没有"."没有"为副词,"没得"为动词,也是副词.与普通话动词"没有"与副词"没有"比较,其在用法上有一定差异.二、"一下儿".共四个表不定量的"一下儿1",表定量的"一下儿2",表时量,相当于普通话动词重叠和"一下"的"一下儿3",表时量,相当于普通话"一会儿"的"一下儿4".本文讨论了他们的语音形式、彼此之间以及与普通话对应式之间用法上的同和异.  相似文献   

5.
五、判断句   就是名词谓语句.常见的有五种形式:1.用"者"或"也"表判断;2.直接表示判断,即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5.用"非""未""弗""无""萸"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副词"真""太"与其他副词连用现象的异同。副词"真"与其他副词连用时,习惯位于其他副词之前。"太"与其他副词连用时,更多位于其他副词之后。副词"真""太"都可以与否定副词"不、没、没有"连用,其中与"不"连用是副词"真""太"与否定副词连用的高频用法。另外,我们发现,副词"真""太"可以连用,组成"真+太+中心语"的结构。副词"真""太"与其他副词连用时的组合顺序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逻辑顺序对句子表层词语顺序的影响;副词"真""太"连用的相对位置体现了认知上距离象似性原则对句子表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河北孟村方言约量表达方式多样。本文描述孟村方言的七种约量表达式,它们是副词"毛""小""待自"、数词"数"以及动词"出头""挂零""郎当"。"毛""小""待自""数"都可以与主观大量标记"子"连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对于副词"小",本文将其与霸州方言的用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皖北方言的"很+VP","VP"的范围远比普通话要大,动作动词可以自由地受"很"修饰。导致差异的主因在于皖北方言"很+VP"中的"很"有不同来源,修饰动作动词的"很"源于元代虚化的"狠",与普通话用法相同的"很"是明清以来程度副词"很"的历史延续。历时考察表明,"很"与"狠"的分工基本形成,但是原始意义的"滞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现代汉语"很+VP"中程度副词"很"的认定。  相似文献   

9.
<春秋经传集解>总括范围副词主要有"皆"等十五个,常用于动词谓语句,修饰动词;部分还可以用于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就其语义指向而言,多数可以前指主语,部分可以后指宾语,"皆""同""俱""备"等语义还可以指向上文的动词谓语.部分先秦常用总括范围副词在<集解>中已经消失,中古新的总括范围副词在<集解>中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10.
"其"是高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属于多义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极其灵活。采用穷尽式的调查方法将其用法主要归类为代词和副词。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复指代词。副词主要分为:表委婉的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的疑问语气副词,表希望、祈使、命令的语气副词和表假设的语气副词。与此同时,还对"其"的用法和词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虚词"其"的简析,对高中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非常""异常"在修饰动词、名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以及否定共现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虚化程度的不同。"非常"由于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异常"所以它的虚化程度更高,它的主要用法是程度副词,而"异常"的形容词用法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对于"很"与"老"这两个程度副词许多学者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东北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老"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与普通话程度副词"老"的用法相同;二是东北方言特有的,与普通话中"很"的意义用法类似,但在许多层面存在差异。本文从程度副词后跟形容词、动词、名词性成分这三个方面来比较东北方言"老"与普通话"很"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4.
"多"、"徒"两字上古存在双声叠韵关系,并都可作表限定范围的副词,都可用在动词之前,限定后面的动作行为,表"只"、"仅仅"义。这样,两者不仅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而且语音也相同或相近,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互换。  相似文献   

15.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将"其用法可分为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介词、助词六类,其中:名词、语素、动词、副词保留了上古中古汉语的一些用法特点,是承接发展的,而介词"将"和助词"将"却有了其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头"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主要用法是作名词、量词、构词后缀,但在湘西多个地区(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等)方言中,"头"除了以上用法外,还能作为关联副词、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即用于"头+VP_1/V_1+头+VP_2/V_2"结构中。本文主要以该结构形成的原因、充当的句法成分以及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的性质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不过"在婺源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涵盖了连词、副词和词组等多种用法。作连词时其转折义高于"就是",在一定语境下与"就是"能够替换使用。作副词时,"X不过"结构甚为独特,"不过"在其中作程度副词,表"X"程度很高,而非最高。"X"成分以感官型形容词和心理情感型动词为主。  相似文献   

18.
常熟方言中,"则""嘚"是两个基本的完成(实现)体标记词。"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有"了1"和"了2"两种用法,分别表示完成和已然义;"嘚"的用法有:于动词后充任现实体标记,相当于"了1";在话语中,凸显现实事件对于听话人的未知性;用于"V+嘚+处所词"的存现句式,表人或物存在于某位置或处所的事件,相对于参照时间已经实现。  相似文献   

19.
正"须"与"需"大不一样"须"和"需"音同而形义不同。"须"常用义指"一定要",多为副词用法,如"须要""必须""务须""须知""须采取措施"。"需"常用义指"需要"现一般不单用,只能组成合成词或固定短语,如"需要""必需""需求""各取所需"。这两个字音同义近,又都能与"必"组合成词;"必须"和"必需"就容易用混,因此很有辨析的必要。"必须"是副词,侧重于"一定得要",不这样做不行,只能用在动词或形容  相似文献   

20.
安徽岳西话里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表量成分"几",既可以单独成词表量,也可以和其它成分组合成词表量。岳西话里的"几"除了有数词和疑问代词的用法外,还有副词的用法,相当于普通话的"多(么)",此外还能和其他成分一起组合成"几多""几个""老几"等与数量相关的词语:"几多"相当于疑问代词"多少";"几个"是表人的复数标记";老几"是指人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