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中认为已然体就是相当于普通话"了2"的范畴。以普通话为参照点,从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句法特点以及与各种体标记叠加使用等对福建仙游方言已然体标记■进行较全面的考察。考察中发现仙游方言已然体标记"■"与普通话"了2"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已然体范畴中有较独特的使用特点,它语音弱化,功能附着,是一个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助词。  相似文献   

2.
浙江新昌方言的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表达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新昌方言主要通过"来蒙""来顾""来头"来表达进行体;通过"蒙""顾""头"来表达持续体。本文通过新昌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体和持续体的比较以及新昌方言内部进行体和持续体的句法格式的比较,细致分析新昌方言进行体和持续体的语法意义、体标记、体标记的分布情况及其否定和疑问形式。  相似文献   

3.
惠红军 《现代语文》2013,(5):68-71,2
陕西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ti]"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用作体助词,用来标记存现体、持续体、伴随体、实现体等体范畴,它与普通话中的"着""得""了"等体助词所反映的体范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又不完全相同;二是用作结构助词,用来标记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构成一种"底"字结构。在本质上,蒲城方言中的助词"底"是一个同音形词。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云南方言里"掉"的用法,认为它的语法化程度比汉语普通话中的"掉"高,并依据形式标准判定云南方言"形+掉+(了)"、"形/动+补+掉+(了)"、"动词+掉+宾"格式中的"掉"已经不再是动相补语,而是一个体标记.在云南方言里"掉"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它的体标记的用法和做补语的用法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5.
安丘凌河方言的比较句中包含多种表达方式,其中一种与普通话相同,即用介词"比"引进比较对象,此外还有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方式。笔者根据比较标记的不同,大致将其分为六种,其中用到的比较标记主要有"比、起、不检/不验、伴、撵/赶"等。安丘方言的比较句在山东方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全面描述云南方言"掉"的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方言"掉"与动词、形容词的组合能力在四个方面强于普通话。云南方言中存在"VC掉O"格式,为云南方言"掉"的语法化补充了新的结构类型。在关注该结构中"了"的语法性质的前提下,讨论了云南方言中的"掉"在不同结构中的语法性质,认为"掉"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但是尚未完全虚化为体标记,存在完成体助词"掉"、唯补词"掉"以及羡余成分"掉"。  相似文献   

7.
晋南的临汾方言属官话区平阳小片,该方言中的"上"和"下"除了与普通话一样可作方位词、趋向动词及趋向补语外,还有表时体事态的用法,具有比普通话更为丰富的语义。它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源于历史语言的继承之外,还与方言内部的系统性、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比较河南固始方言中"叫"字和普通话中使用方法的同异,并着重探讨它们的不同点,例如"叫"字在固始方言中可作为祈使标记、处置标记和被动标记使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0.
湖北恩施方言的非完全体有持续体、进行体和起始体。持续体的用法最复杂,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持续体标记有"的""到""啊""起""起在""起个""到起""到在"等,都有各自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1.
晋江话有五个被动标记“乞、度、传、与、献”。与其他闽南方言不同的是,“乞”既能用于长被动句,也能用于短被动句。“乞”被动句的VP在体标记、补语、动宾、否定等方面与普通话有一些差异,而语义与普通话的“被”相似。其他四个被动标记只能用于短被动句。“度”、“与”是方言变体,时间层次早于“乞”。“与”没有漳州、厦门的双宾用法。“献”能用于双宾和被动。  相似文献   

12.
郴州话里的"地"是一个纯体标记,与普通话"了1"相比意义更单纯,与动词关系更紧密,使用也更具强制性。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有多个完成体助词,其中一个是纯体标记,如郴州话里的"地";另一些则为消极性体助词,如郴州话里的"呱",还带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与近代汉语的完成体表达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3.
"送"在长沙方言中兼做动词和介词,做介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是长沙方言的被动标记之一,和其他成分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送"字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被动句相比,长沙方言中的"送"字被动句较有特色。从句法格式、语义特点探究长沙方言中表被动的"送"字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普通话中常见表被动的"被"字句进行比较,以阐述其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方言体貌范畴是近年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阳曲方言的体貌范畴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系统,分为两大类、四个层次、七个小类.具体来说,两大类指体系统和貌系统;体系统包括完整体和非完整体,完整体分为完成体和经历体,非完整体分为起始体和持续体;貌系统包括动量减小貌、随意貌和反复貌.文中用大量实例对阳曲方言体貌范畴各层各类标记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作了系统分析,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揭示了阳曲方言与普通话在体貌范畴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中的“了、过、着”具有表达时体句意义的综合句法标记功能.文章从慈溪方言的调查语料中选取了九种时体句与普通话加以对比,来阐述慈溪方言的表达方式,以揭示其表达时体意义的句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完成体和持续体的标记兼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安庆型,来源于近代汉语的"著";一种是丰县型,来源于近代汉语的"了"。安庆方言的持续体标记"着"兼表完成体是存古现象,而丰县方言完成体标记"喽"兼表持续体是后起现象。丰县方言的"喽"使用频率高、多功能性显著,经常搭配虚词"唻"和"啦"表达相应的体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邵东方言属于老湘语,其体貌表达与普通话有同有异。按照语法形式、语法意义的差别,把邵东方言的体分为八种,把邵东方言的貌分为四种,并详细描写了各种体貌的标记和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9.
宁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其方言隶属中原官话秦陇片。在宁县方言里,“开”用作起始体标记,表达动作、状态的起始。通过与宁县方言里的“脱”、“上”、普通话中“起来”、“开始”等起始义表达形式的比较可知,“开”处于由情状体到视点体的虚化连续统当中。  相似文献   

20.
合肥方言中,“在”有一种和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用在旬尾,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现在状态意。旨在分析这种“在”的分布情况和意义类型,并试图证明其语法性质是表示进行、持续意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