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到数学,你也许会想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提到陈景润,你也会想到哥德巴赫猜想;提到哥德巴赫猜想,你或许还听过这样的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今天,小女子我就从"皇后"讲起如果你只看主标题,会以为我是超级玉米?错了,我这里不是要跟你讨论李宇春首张大碟《皇后与梦想》如何如何,我说的可是我所学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2.
王金昌 《教学随笔》2012,(Z2):22-23,78,79
正①陈景润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②作家徐迟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一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1978年1月进行了转载,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不久,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景润作为年轻的代表之一坐在主席台上。③作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陈景润之后继而出现了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在"函数值分布论"领域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他们成为一代中国青年学习的榜  相似文献   

3.
欧阳跃 《考试周刊》2011,(37):60-60
本文对陈景润及哥德巴赫猜想做了简明介绍。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5.
1978年,徐迟的一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一时之间令陈景润成为华夏大地上最耀眼的明星。然而我国最早在歌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却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6.
提到数学,你也许会想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提到陈景润,你也许会想到哥德巴赫猜想……事实上,真正的数学不只停留在对其感性的描绘,在这大千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倘若你进入这个世界,便可自由翱翔.  相似文献   

7.
30余年前,描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发了无数人对探索数学未知的向往;20余年前,陈省身登高一呼,让国人燃起中国数学走向国际数学前沿的无限期望;今天,以姜伯驹为代表的一代  相似文献   

8.
对大量统计数据以及质数分布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个证明公式。它有助于“哥德巴赫猜想”问题的解决。而陈景润的“任何一个较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乘积之和”的证明,却问接的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问题。  相似文献   

9.
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命r(x)为将偶数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示个数,找到r(x)数量的公式,或者找到r(x)大于0的下限,就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了.1978年,陈景润证明  相似文献   

10.
陈景润、李应熙的有关质数方面的论证,揭示出质数在一系列自然数中分布的密度与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这是论证“哥德巴赫猜想”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经过推理演绎,因而得出“哥德巴赫猜想”可以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启蒙》2009,(Z2):42-43
人物档案:陈景润(1933—1996),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著名数学家,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这一成果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著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中学数学》2009,(8):F0004-F0004
陈景润(1933.5.22—1996.3.19)福建福州人,哥德巴赫猜想(被尊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第一人.少年时就读于福州英华中学.1953年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短期任中学教师后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开始研究数论.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发表《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  相似文献   

13.
陈景润(1933-1996),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  相似文献   

14.
1938年,华罗庚的论文《堆垒索数论中某些结果》发表在英国《数学季刊》上。他是我国研究哥盂巴赫猜想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第一人。后来,我庚又提出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达式。该式促使人们从两条途径解决这猜想,也促进了数学基本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景润,一个辉煌的名字,一位数论领域中无人企及的天才。虽然,这位数学泰斗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解放日报》记者郑宪一年前写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悲壮》,今天读来,依然是那么撼人心魄,那么催人深思!文章以陈景润弥留之际的生活为线索,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位数学天才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执着追求,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憧憬向往,以及在待人接物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人格力量。“科学的辉煌与悲壮同在。”陈景润辉煌而悲壮的一生,将彪炳史册,万世永存!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只要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乐为之,那么就会以苦为乐,乐此不疲。数学家陈景润沉醉于哥德巴赫猜想,仅计算用的草纸就装了好几麻袋,却乐此不  相似文献   

17.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近况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幸去世,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界的重大损失。陈景润从60年代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1973年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至今,陈景润的这个研究结果依然是数学界公认的取得的最好结果。目前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在中...  相似文献   

18.
根据陈景润、李应熙的有关质数方面的论证,质数在一系列自然数中分布的密度与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因而论证“哥德巴赫猜想”所用的分析法、反证法以及推理演绎法有很好的理论根据,从而使论证方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无懈可击,其论证的结果,也就自然而然的令人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9.
吕犁头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6):15-15,30
谈起陈景润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他能成为教学家与他中学教学教师沈元有关,因为沈元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200多年来难住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昨晚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他了不得,  相似文献   

20.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逝世,数学王国的一颗巨星殒落。徐迟的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于1977年,陈景润也是从那时起才名扬四海的。然而陈景润被发现却是在“文革”阴影笼罩的1973年。哥德巴赫猜想1973年新春的一天,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在中科院一次大会上作报告时,谈到数学研究所一位青年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报告中的寥寥数语拨动了新华社国内部记者顾迈南敏感的神经,立刻邀约我(当时在新华社摄影部当编辑)一起去中科院采访。我们来到地处三里河的中科院院部,当时国家科委和中科院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国家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