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尤未亏。”对这一句中的“泽”字,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泽,污浊。”课文的这一解释与古今一些权威人士及辞书的解释颇有出入,这里提出来,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句中的“隐隐何甸甸”历来的解释都是“行车的声音”,我认为欠妥,根据诗歌中叙述的事情,乃是一对恩爱夫妻生离死别的情景,把“隐隐何甸甸”单纯解释为“行车的声音”,与诗歌内容不大吻合。 在《辞源》中,“隐隐”一词的意思:即忧戚貌。其下有几个例句:荀子儒效有这样一句“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刘向九叹远逝又这样写道:“志隐隐而郁怫兮,愁独哀而冤结。”从这  相似文献   

3.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4.
小语第十二册《早春》一诗中有“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其中的“处”字作什么讲呢?“教参”上没有明说,只是对“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作了这样的解释:“这句意思是,这是一年春景中最好的时光”。如一一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5.
在古诗《悯农》中,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一句。《教参》上解释说:“盘”说是盘子,这里指碗。很多老师在上课时,总把“盘”理解成碗。如果这样,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谁知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浸透着农民的血汗。”经过这一番解释,“盘”便成了碗了。殊不知,盘就是盘,碗  相似文献   

6.
高中课本第二册《鸿门宴》,有一条这样的注解:〔王之〕就是“以他为王”。即这句是一个意动句。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欠妥。这个句子,不应解释为意动,而应解释成使动为好。下面结合课文,联系该词在句子中的语言环境,试作分析。原句是:“怀王与诸将约曰:‘先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中“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句,历来选本包括名家选注本均未有清晰的解释,或有解释,亦语焉不详。之所以没有解释清楚,探其原因,我们认为,关键是对句中“为”字的理解问题。这一句中的“为”字应作何解,大致有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8.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9.
讲《庖丁解牛》一文,学生问得最多的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一句。教材上只解释了“恢恢”。翻了几本参考书,它们对这一句的解释各不相同: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助读》解为“自然宽宽绰绰地大有运转自如的余地了”。这是意译的,而本  相似文献   

10.
在《游褒禅山记》中这样一句话: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这句话中的“志”是心意的意思,与上文“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志”指志向,意义有所不同。贵州人民出版社《古文选泽》将这句译为“如果尽了自己的志向却未能到达的话,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自然段开头一句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关于句中“首先”一词的含义,目前有三种解释。其中有两种解释以标准答案形式出现在高考复习资料中,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现将其摘录如下: 《高中语文自测手册》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更大。”《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检测》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马克思是一个科学家,但主要还是一个革命家”。《教学参考书》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首先’一词与前一段‘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  相似文献   

12.
一、“崖限当道者”课本注释(19)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崖壁挡在路上的。”这个解释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无端地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实词“限”。与课本配套的教师用书上对其是这样翻译的: “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笔者以为这样讲是十分准确的,即“限”的本义是“门坎”,在此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像门坎一样”,修饰动词“当”  相似文献   

13.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里有首旧体诗,它的第三联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人把前一句释为“忍痛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忍,忍痛。”这样解释恐怕不够确切。“忍”这个词,在这诗句中如果作“怎忍、岂忍、不忍”解,全句释为“怎忍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这样似乎更吻合作者所表达的极度悲愤之情,且跟下句的意思紧密连贯。又课本中的《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下句里的“敢”,作“岂敢”解,全句意为:我们征人岂敢申诉心中的愤恨?把“忍”、“敢”解释成“岂忍”、“岂敢”,这是对一个词用它的相反的含义来解释,在古汉语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14.
一、《陈涉世家》中的“或”和“宜”“今或闻无罪”的“或”字,人们的解释五花八门,许多人说相当于“有的人”,一些人说相当于“有消息”,个别人说相当于“好象”。他们大致是这样翻译这一句的:  相似文献   

15.
《宋定伯捉鬼》一文中有这样两句:①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②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句中加点的“之”字应怎样理解呢?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10月)把①句的“之”解释为:代物,指“水声”。既然是“了然无声”,又何来“水声”可听?岂不前后矛盾?其实,“之”在句中是代事,指“鬼渡”,可不  相似文献   

16.
统编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八册入选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这首七绝的第一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人教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句中的“一树高”是这样解释的:“一树高,即一高树,一棵高高的柳树”.由此可知,参考书的编者把这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一课中,对“媒人去数日,……承籍有宦官”几句注释道:“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由于这四句的阻塞,接下去的几句也无法解释清楚。对此,我们的意见是: 一、在“说”和“云”之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文中,编者对“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几句作了这样的脚注:“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现不揣冒昧,略陈己见于后:其实,并非无人能对它作出解释来。查看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  相似文献   

20.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云:“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应如何解释?有的课本或资料这样解释:一介,一个。之,结构助词。我觉得既然“之”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