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翻译书院”则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但“善译”以培养对外交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甲午战争后变革图强的转型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译”或“翻译”的含义和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和”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艺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进行翻译理论建设而不是构建“译学”或“翻译学”.  相似文献   

4.
王蜜 《文教资料》2011,(34):46-47
福柯的“话语权力”思想是研究翻译理论的重要武器.“话语权力”与“翻译霸权”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形式,前者是后者的本质,“话语权力”告诉我们:要站在权力的高度看待翻译:要警惕翻译中的价值观冲击:在内文外译中要强化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论翻译“忠实”标准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标准问题是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译界一般都认为“忠实”应为翻译的标准之一,但在对“忠实”标准内容的理解上,却不完全一致。笔认为,作为翻译标准的“忠实”,应当指的是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忠实于原作所表达的化特色,忠实于原作的体裁、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但不是逐字逐词的死译。  相似文献   

6.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已提出一百余年。翻译界对“雅”的标准争论不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的人也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分析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背景,解释“雅”的内涵意义,阐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雅”的理论并未过时,只是需要译者以发展的眼光对其解读,动态地理解“雅”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赵永庆 《考试周刊》2009,(41):27-28
2000多年前的西塞罗是西方史上最早的翻译家之一,而奈达是当代首屈一指的翻译理论人物。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然而古代翻译家西塞罗的翻译理论中却已提出了“功能对等”。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和西塞罗翻译理论的分析入手。通过实例分析西塞罗翻译理论中体现出的“功能对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理论层出不穷,本文就“和谐译论”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然后介绍郑海凌的“和谐译论”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希望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一翻译理论,并进一步用此理论作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9.
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断却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其首要症结在于,由于该争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翻译理论之用”的思维泥沼和误区,而忽略了其他两个与“译学建设”相关的核心问题:翻译研究之“源”及翻译研究之“本”。此外,还存在两个原因:1.虽然学界、译界对“翻译实践”的理解均已超越语言转换,但学界没有对已过时的定义进行更新;2.互联网条件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呈现出了新的特征。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以引导我们的讨论走出僵局、并朝着更具成效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0.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是彼得·纽马克对翻译理论所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对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具有重要意义。两种翻译方法存在异同,对比《红楼梦》中“元眷省亲”一段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杨译大致体现语义翻译而霍译则基本遵循交际翻译。  相似文献   

11.
“等值”、“等效”是翻译教材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反映奈达翻译思想的两个术语,通常被称为“等值”翻译原理、“等效”翻译原理。然而,“等值”的意义含混不清,并且“等值”中的“值”和“等效论”中的“效”也是误译。依据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的观点,重新解读了所谓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语言、文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传真”是翻译的一大基本准则.接着着重阐述了在翻译中如何通过对文化“传真”度的把握,达到理想的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3.
林克难先生提出的应用翻译原则“看、译、写”虽以“看”为首,但译者不可一味以“看”平行文本为导向,而应先在宏观上明确翻译目的,微观上分析目的语读者接受性后才可借鉴平行文本。此外,应用翻译研究只有遵循“专”和“钻”的原则,才能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4.
赵朋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1):105-11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译介理论研究不断升温,研究的热点也呈现出多元视角,但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处理好对异域文化的传真。对于翻译文化研究应从文化研究、文学文本操纵的“失真”及其求“信”方面着手,分析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阐述翻译的“文化传真”功效所具有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翻译伦理的角度重释诺德的“忠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观通过消解原文和源语作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者已死”“作品之死”来提高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赋予译者中心地位。在缺乏协同性的狭隘和专断,以作者死亡为代价无限扩大译者能动性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必定会为违背翻译职业道德伦理寻找借口。深受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前期代表有“泛功能”的倾向,为了纠正和弥补其极端化,诺德在功能原则的基石上建立了忠诚原则。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阐释其“忠诚”原则,这对正确界定译者主观能动性,维护1翻译伦理,规范翻译市场,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运用“语义符号模式”理论,对英汉翻译中的语义进行了分类,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语义符号模式”理论进行教学,从而适应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翻译课程学习中掌握和运用一门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小龙 《文教资料》2014,(5):25-27,34
本文以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德文《论语》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德国著名翻译流派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卫礼贤采取的跨文化翻译策略进行评析,分析其工具型翻译和文献型翻译的翻译策略,并以其中“仁”字的翻译为例,阐释其采用不同概念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以及奥斯汀以及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本文尝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行为。文章针对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的“讹”的说法,对翻译行为展开分析。主要观点就是:翻译具有说服的功能,翻译中那些明知故犯的“讹”可以理解为增强说服力的修辞手段。此外,文中还涉及到有关翻译的目的以及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