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学教育》2018,(3):35-41
教育领域中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特定场域下教师的深度教学和学生的沉浸式投入。课堂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场域,担负着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实现的双重使命。课堂学习共同体因其具有挑战性的共同愿景,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智识共享的行为方式和获得发展的价值追求而成为落实深度学习的最优路径。通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在共同愿景导引下,于平等协商的氛围中,推进学习的进阶和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2.
专业学习共同体作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幼儿教师深度学习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支持功效,具体表现为能够通过专业引领,激发深度学习;情境创建,生成深度学习;协同合作,推动深度学习;问题驱动,达成深度学习。构建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幼儿教师深度学习模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该模型由参与者、共同愿景、赋权、合作共享、实践与反思等要素构成,具体包括提炼愿景、制作计划、营造文化、发展技能、推动变革以及评价反馈。幼儿教师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运行过程如下:首先,以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需求为目标,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引导其持续投入学习,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其次,构建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促进自主深度学习;再次,建立依赖共生的文化氛围,保障深度学习;从次,以问题为驱动,形成创造性的深度学习成果;最后,形成性评价贯穿于幼儿教师深度学习的始终,是深度学习能力形成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3.
学习共同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最终形成了现在具有丰富意义的学习共同体理念。本文中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课堂内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特性在于:给学习者以归属感和安全感、学习过程的共享与互动、共同体成员的异质性、促进学习是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4.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地沟通与互动的组织。学习共同体包括良好的共同愿景、浓厚的合作文化氛围、合理的内部成员结构、良性的循环学习方式四个要素。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经验与知识的分享,有利于生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动态环境,有益于提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效能感。促进学习共同体形成的策略有:建立科学的学习共同体组织机构;构建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制订有效的教师对话交流制度;精心打造核心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加强知识管理,保证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教学共同体是师生由于共同的愿景,在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构成的群体,具有平等合作、和谐共生、交往生成的特点。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共同理解、共同愿景、互动合作、安全自由。  相似文献   

6.
学习共同体理论提出了学习者在共同的愿景下平等参与的学习模式,与外语课堂教学有着内在的契合。从外语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在外语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并在知识建构主义和认知分布理论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探讨其四要素"学习者""助学要素""共同愿景""交互"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在团体情境中通过有效互动,进而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学术研究或者学习活动的组织。溧阳市实验小学为具有不同发展愿景的教师个体,搭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主要有网络学习共同体、专业技能发展共同体、课题研究共同体、教学竞赛共同体、课程研发共同体等等。  相似文献   

8.
学习共同体可以视作一种有价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区别于班级的、非正式组织的群体。学习共同体具有主动参与、共同愿景、边界灵活、尊重差异、情感丰富等特征,因此更有利于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快乐地、有深度地学习,习得学习策略,促进师生整全地发展,形成对话性的教学生活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努力创建共同愿景,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完善课程体系, 使学校、班级的管理扁平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众多外援支持下的学习者,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重要的外援形式。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包括:以发展性评价促教师学习和发展;以共同学习的理念促使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以健全的学习机制确保共同学习的实效性:以共同愿景导引教师个体生命力与集体生命力的共融:以培育文化土壤打造教师自主学习的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凸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对话、规范、认同与归属等文化内涵。课堂场域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是课堂文化,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为课堂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合理的路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建构包含三个相互交织的文化建构过程:对话的场域——时空文化建构、倾听的秩序——规范文化建构、认同与归属——观念文化建构,并分别对应着课堂文化的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共同体课堂”的理解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的理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是人们对传统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点。"与学生合作的课堂"、"以每一位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润泽的课堂"等观点都为把课堂理解为学习型共同体打下了基础。课堂既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又是一个微观的共同体。把课堂理解为学习型共同体,就是要对过去旧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模式进行批判,建构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把课堂理解为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其本质是要在对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一种以学生为本位的新型课堂教学生活世界.课堂教学活动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生活世界活动,更是一种在此基础之上的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的专业世界活动.要使课堂中的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通过向学生赋权、对话协商及培育课堂文化等途径来形成群体之间的共同精神、文化价值与心理倾向,并通过不断的社会化互动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学校改革的草根运动正在席卷日本全土。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如何生成的,提示了怎样的学校未来的形象呢?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创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实现着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在教职员室里孕育着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的同僚性;实现着社区的家长与市民参与的合作性学习。其基础就是立足于"倾听他者声音"的对话性沟通的创造。本文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哲学是基于怎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产生的,这种实践又将导致怎样的学校改革的愿景。  相似文献   

14.
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学习共同体这一"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成为目前课堂实践中知识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具有共同性、合作性、交互性、责任性和激励性的特征。以任务为导向的高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通过情境任务设计、环境建设、教学组织、任务的执行与控制、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等步骤,来实施和完成。  相似文献   

15.
增进课堂协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课堂协同学习是指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这里的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协同学习不排除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但更强调个体间在磨合中能互补、相长与认同,通过“求同存异”的群体合作方式获得客观全面的知识,课堂群体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提高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16.
“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是指以学生为“中位”(中心)、以教师为“主位”(主导)、以家长为“辅位”(辅助)、以阅读任务为客体(对象)、联通课(校)内外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在学习共同体理论启发下,为改变语文阅读小组合而不作的情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来的。“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共同提高为目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组织上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阅读过程具有平等性和自由性,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这些特性赋予了“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新功能,为构建立足课堂、融通课内外的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需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薄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尤其体现在其英语写作上。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英语写作课堂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参与、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英语写作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通过三个步骤:重构教师对写作课堂的认识;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共同体意识;引入研究性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课堂沉默来自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组织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让真正的教学发生在课堂,必须重建民主平等的师生课堂交往关系,用爱和理解构筑师生对话共同体。课堂是生生、师生间关系和意义发生与建构的场所;教学是师生间共生共长,构筑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学习是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内部状态变化的过程,师生之间关系在课堂中是关联融通的,教学的目的要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技术学课程是学好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文章针对目前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为研究点,试通过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一种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善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20.
《College Teaching》2013,61(3):281-284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college classroom. The construct w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by incorporating six variables borrowed from neighborhood community research. Sense of community score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students' classroom attitudes, perception of learning, and actual performance on course ex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